【部分正文預覽】 | 結果表明,在最佳回收條件下(pH=10.0,n(P)/n(N)=1.3 mol.mol-1,n(Mg)/n(N)=1.9 mol.mol-1),鎂離子不僅能使|ζ|電位減小到14 mV以下,而且使一價陽離子與二價陽離子比例降低到9 mol.mol-1以下;同時回收氮磷可以顯著降低溶解性多聚物和胞外聚合物的含量,尤其是溶解性蛋白質和松散型胞外聚合物的含量;這些變化都促進了堿性發酵污泥的脫水.此外,鳥糞石的形成也有助于提高脫水效果.
正文:
剩余污泥在堿性條件下產生富含短鏈脂肪酸(SCFAs)的發酵液,其SCFAS含量為傳統發酵液的3~4倍[1].研究表明,這種發酵液是一種優質的除磷脫氮碳源[2~5],把它作為實際污水的補充碳源,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脫氮除磷的去除效率和系統穩定性.然而,在堿性條件下發酵后,污泥脫水性能大幅惡化,例如發酵7 d 后,堿性發酵污泥的毛細吸水時間( CST) 增大到30 000 s以上,污泥比阻( SRF) 增加了45 倍[6],發酵混合物難以實現泥水分離,因此阻礙了發酵液的應用. 筆者研究發現[7],通過向堿性發酵污泥中投加適量的磷酸鹽、鎂離子和聚丙烯酰胺( PAM) ,不僅可以迅速改善堿性發酵污泥的脫水性能,而且能夠回收氮磷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鳥糞石( MAP) ,被證明是一種有效和可靠的脫水技術( 表1) . 目前,該方法已經取得了初步應用[8 ~ 10],但是人們對同時回收氮磷提高堿性發酵污泥脫水性能的原因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對該方法的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