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腐解對水體水質的影響 |
文件大小:0.88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7-10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沉水植物 苦草 腐解 營養鹽釋放   |
【摘要】 | 在玻璃溫室大棚內,模擬太湖的水、土、植物情況,研究了苦草在衰亡腐解過程中營養鹽的釋放規律以及對水體水質的影響,并初步探討了其影響機理. 在初始生物量為689 gm2 的條件下,苦草衰亡與腐爛分解對水體水質的影響呈2 個階段. 第1 階段為10 月—翌年2 月寒冷的秋、冬季節,表現為降解釋放過程,但這一過程向水體及底泥中釋放的碳、氮、磷較少,大部分碳、氮、磷仍保留在苦草殘體中,水體pH 及ρ( DO) 也沒有明顯的變化. 第2 階段為3—4 月天氣回暖后,苦草殘體的腐解速率急劇加快,向水體及底泥釋放大量營養鹽; 3 月水體TOC、TN、TP 總量較2 月分別增長了216. 64%、60. 96%、144. 40%,底泥中TOC、TN、TP總量分別增長了31. 20%、9. 41%、19. 99%; pH 增長了6. 27%,ρ( DO) 降低了91. 5%. 沉水植物腐解過程中各營養鹽的賦存形態不斷發生轉化,并在水- 底泥- 植物三者間進行遷移. |
【部分正文預覽】 | 恢復和重建水生植被已成為富營養化湖泊生態修復的重要途徑[1-2]. 沉水植物作為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去除水體中的氮磷及其他污染物,促進水體環境的改善,對整個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系統穩定性有決定性的影響[3-6]. 但沉水植物的生長具有周期性,在其進入衰亡期后,植物體會逐漸死亡并腐爛分解,這一過程會對水環境產生較大影響[7-10],針對這種影響的過程與機理研究還遠遠不夠. 目前,圍繞沉水植物腐解的一些室內模擬研究難以真實反映自然狀態下沉水植物衰亡過程對水質的細微影響; 現場圍隔試驗接近自然狀態下的實際情況,但是由于干濕沉降、湖泊水體的擾動與風浪等諸多難以控制的因素,使得現場圍隔試驗很難避免外來污染物質的干擾和圍隔內外水體的交換,這些因素的影響足以導致研究的失敗. 為最大限度地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該研究在玻璃溫室大棚內的水泥池中開展,試驗系統的水、土、植物盡量模擬實際情況,既貼近自然狀態,又避免了天氣、湖流、風浪的干擾,使試驗結果更可信,以期為湖泊中沉水植物的生態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