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湖水體黑臭產生機制的研究 |
文件大小:0.28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4-08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黑臭現象 黑臭機制 嗅度 色度   |
【摘要】 | 以安徽省某學校新校區人工湖的水質污染現狀為背景, 通過監測2010 ~ 2011 年度該校園湖的水質,分析水質變化規律和該水體黑臭現象產生的機制。試驗結果表明, 水體發黑主要與吸附了FeS 的帶電膠體懸浮顆粒有關, 水體發臭主要為含硫、氮等有機物分解時逸出的H2S 和NH3等所致; NH3-N、CODCr、葉綠素、糖原和蛋 白質與嗅度有較高的相關性, 而TP 與嗅度沒有直接的線性相關。 |
【部分正文預覽】 |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南區的校園湖(易海)占地10 000 余m2, 是安徽省高校內最大的人工湖。該湖自2003 年秋季新校區投入使用后, 湖水水質逐步惡化, 一度發黑發臭, 導致魚類死亡。該湖在2009 年底進行了湖水置換和底泥清淤, 但目前黑臭現象仍比較嚴重。湖水黑臭是一種生物化學現象[1], 因水體黑臭成因復雜, 迄今為止國內外關于水體黑臭尚無統一的評價方法和標準, 目前國內外對景觀水體黑臭的分析僅僅停留在對評價模型的分析上, 對水體黑臭產生機制的研究報道很少[2-4]。本研究通過對易海水質指標的監測, 首先確定和驗證易海水體中導致黑臭的污染物的種類, 進而討論致黑致臭物質產生的機制, 為今后對易海水質的治理和監控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