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解決水資源問題,水利建設蓬勃開展 [1]。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 8.6 萬多座,各類水閘 4.4 萬座,各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 000 多萬處,萬畝以上灌區 6 400 多處,水電裝機容量達到 1.72 億 kW,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7 000 多億 m3,基本構成了以防洪、供水、發電、生態、航運為目標的工程控制體系。為了應對水資源短缺、洪水干旱頻發并重和生態環境惡化的水資源情勢,就要充分發揮已有工程的作用,通過調控的手段加以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所導致的極端水文氣象事件的突發,使中國水資源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給防洪、供水、生態、能源、航運和工程等安全(簡稱“六大安全”)帶來了重要影響,對水利工程調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技術手段作為支撐。近年來,我國按照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要求,成功實施了黃河、黑河、塔里木河、珠江等流域為代表的多項流域水量統一調度工作,在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修復和保護、發展民生水利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2]。雖然流域水資源調度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流域水資源調度問題涉及因素多,環境復雜,影響范圍大,現有的手段仍然無法解決面臨的技術難題和實踐問題。然而,最近興起的物聯網技術為此提供了契機。以物聯網技術作為支撐,構建流域智能化調度系統,建立完備的監測、仿真、診斷與預警、調度與處置和控制體系,集成建設智能綜合指揮平臺,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保障“六大安全”,為促進流域調度向數字化、信息化、現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簡稱“五化”)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引領未來水利信息化發展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