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庫拓展中原沿黃經濟帶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 |
文件大小:0.23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2-22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地下水庫 水資源 承載能力 可持續發展   |
【摘要】 | 水資源承載能力制約和決定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拓展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大的水資源支撐空間。黃河兩岸的淺層地下水含水層,具備相當大的蓄儲調蓄功能,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庫。計算結果顯示,在原有水資源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運用地下水庫調蓄黃河水和大氣降水, 使得中原沿黃經濟帶2020 年75%、90%年型的缺水率從11.4%、21.7%下降為0.5%和2.1%。采用地下水庫調蓄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中原沿黃經濟帶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缺水率, 使該地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大大提高。 |
【部分正文預覽】 | 中原沿黃經濟帶人均、畝均水資源相當于河南省人均、畝均的62.8%和66.4%,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區域性缺水嚴重[1]。在考慮區內主要供水水源有淺層和中深層地下水、當地徑流、引黃河干流水和引沁丹河水、中水、南水北調水,共7 種水源的水資源現狀承載能力情況下, 經分析測算:2020 年在無南水北調水源供水條件下, 中原沿黃經濟帶75%、90%年型缺水28.399 ×108m3、49.417 ×108m3, 缺水率高達16.7% 和26.6%; 有南水北調水源供水后仍缺水19.245×108m3、39.783×108m3,缺水率仍然達到11.4%、21.7%。水資源承載能力不夠, 將制約中原沿黃經濟帶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甚至對“中原經濟區”可持續發展起到嚴重的制約作用。如何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開展對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拓展研究, 對于國家糧食安全,“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