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工企業采用酯化反應、縮聚反應等工序生產樹脂,其廢水屬于高含量難降解有機廢水,含有大量有機溶劑及苯類污染物,B/C 低于0.2,可生化性較差。要使處理出水達到GB 8978-1996 的一級排放要求,采用常規的單級生物處理工藝存在一定難度[1]。
對于高含量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其關鍵在于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底物在厭氧產甲烷階段和好氧階段的降解。Pohland 和Ghosh 于1971年首次提出2 相厭氧消化工藝的概念,即把厭氧過程中產酸、產甲烷2 個階段分別在2 個獨立反應器中進行,分別營造各自最佳反應環境,培養2 類不同微生物,并將這2 個反應器串聯起來,形成2 相厭氧工藝系統,通過對微生物生境條件的改善強化水解酸化和產甲烷效果(尤其是水解酸化效果),在高含量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面得到了較好應用[2-4]。但是,經厭氧處理后的出水有機物含量依然較高,單級好氧生物處理工藝顯然不能保證達標排放,因此,可采用多段好氧的工藝對其進行處理。采用2段好氧工藝可使前后2 段各自保持優勢菌種,能有效解決污泥膨脹、有機物去除與氨氮去除的問題[5]。第1 段處于高負荷運行狀態,以高效地去除有機物,第2 段處于低負荷運行狀態,以進一步降解有機物,保證出水水質。
本試驗采用多段多相的厭氧- 好氧組合工藝對高含量難降解有機廢水進行處理,在厭氧階段實現產酸段和產甲烷段的2 相分離,并將好氧階段分為2 段好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