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期東江高污染水源硝化菌促生強化生物預處理技術研究 |
文件大小:0.58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11-26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 HUBAF 強化生物預處理   |
【摘要】 | 對于暴雨期東江突發性高污染原水,在東莞某水廠采用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HUBAF)進行強化生物預處理中試研究,濾速16m/h,氣水體積比0.5:1。 |
【部分正文預覽】 | 華南理工大學針對氨氮低于4 mg/L 的微污染水源, 研究開發出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HUBAF)應用于給水生物預處理技術,工藝預處理出水氨氮<0.5 mg/L,為微污染原水的處理提供了一種高效、節能、省地的處理工藝。 東莞市某水廠采用“混凝- 沉淀- 過濾- 氯消毒”的自來水常規處理工藝,原水就近取自東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氣候的變化,東江水質日趨惡化,2008 年以前河水大部分時段處于地表水Ⅲ類,2009 年以來,水質出現明顯下降,特別是暴雨期間,水源污染特別是高氨氮污染尤為嚴重。而該水廠現有常規處理工藝難以使出廠水水質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的要求。供水中殘余的氨會使配水管網中的硝化菌生長,而硝化菌和氨放出的有機物會造成嗅味問題[2];出廠水中的氨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氯,而且由氯生成的消毒副產物可能對人體有“三致”作用;亞硝酸鹽在水及食物中與二級胺、酰胺或類似氮氧化物發生反應,形成直接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
生物預處理工藝雖然具有去除突發污染物的能力,但是長期在微污染環境下運行的生物預處理系統面對突發高污染原水難以及時發揮其生物凈化作用,需要一段適應期,常常生物預處理系統尚未適應,水源高污染狀態已經緩解。本項目以國家十一五重大水專項關鍵技術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為基礎,利用高速曝氣生物濾池促生硝化細菌的強化生物預處理技術,以東莞某水廠原水進行試驗研究,探求東江水質突變情況下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的處理效果,同時為該水廠應對東江水源季節性突發污染工藝升級改造提供關鍵技術。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