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型緩沖帶水質凈化技術試驗研究 |
文件大小:0.28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3-01-24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強化型緩沖帶 蘆葦 蒲草 凈化效果   |
【摘要】 | 對強化型緩沖帶中的植物凈化系統進行了研究, 對蘆葦和蒲草的凈化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 蒲草和蘆葦對水體中總磷能快速吸收、吸收效果顯著, 對總氮和有機物效果不明顯; 在最低種植密度(3 株/m2) 時, 后期蘆葦對試驗效果的維持比蒲草好, 在中等(6 株/ m2) 和高等密度(12 株/m2) 時, 蒲草對試驗水體中總磷的凈化效果較蘆葦好; 蒲草植株內的總磷含量較蘆葦高, 在相同時間內收獲相同植株數量蒲草比蘆葦對試驗水體中總磷的移除量更大; 工程應用時建議以蒲草為主,蘆葦為輔; 種植密度蒲草采用3 株/m2, 蘆葦采用6 株/m2; 為避免植株腐敗造成二次污染, 蘆葦和蒲草應在10 月上旬至中旬收割。 |
【部分正文預覽】 | 強化型緩沖帶水質凈化技術是指利用河道兩側的灘地和堤岸, 對其進行改造, 強化其水質凈化和污染物截流功能, 從而達到水質凈化目的的一種水質改善技術; 其大體包括了生態護岸、接觸氧化、生態濕地等技術的部分內容, 形式上類似于歐美國家常見的河岸植被緩沖帶。河岸植被緩沖帶指由樹木(喬木) 及其他植被組成, 防止或轉移由坡地地表徑流、廢水排放、地下徑流和深層地下水流所帶來的養分、沉積物、有機質、殺蟲劑及其他污染物進入河溪系統的緩沖區域[1]。強化型緩沖帶水質凈化技術, 除包括植物系統外,強調基質及構建形式的不同和多樣化, 主要針對污染嚴重的河道水體, 通過此系統實現水體的循環和凈化,同時兼具凈化地表徑流的目的。同時, 分析研究了強化型緩沖帶中的植物系統、不同植物種類和種植密度的凈化效果。 |
|
| ||||||||||||||
|
|||||||||||||||
|
|||||||||||||||
|
|||||||||||||||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