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將降雨在建筑物、地面等單一小塊下墊面產生的徑流稱為雨水,將城市化地區的降雨產流、管網匯流與河道行洪過程中的徑流統稱為雨洪,而將江河流域中短時間內發生的水位急劇上漲的大流量水流稱為洪水。傳統的理念對于降雨在城市內形成的徑流是以快速排除為主,從小區、城市到流域分別稱為小區排水、城市排水和流域行洪。由于城市的發展,不透水面積增加,汛期排水系統的峰量加大、洪峰提前(通常提前2~4 h),原有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有限,城市安全受到威脅,同時大量寶貴的雨水資源白白流失。于是人們轉變思路,開始對雨水進行管理。在小區和部分城市的排水區采取收集、利用、下滲等措施對建筑及周圍地面所產徑流進行管理,即通常所說的雨水利用。北京這座嚴重缺水的特大城市從2000年開始系統研究并應用雨水利用技術,到2007年底全市已經完成雨水利用推廣應用項目480多項。實踐證明:小區雨水利用工程對5年重現期以下的降雨徑流有很好的控制和利用效果。然而,現代城市對積水非常敏感,一處積水便可能引發整個城市交通癱瘓,從而造成巨大損失。城市積滯水往往是超標準降雨所致,必須從下墊面產流、管網匯流、河道行洪的整個過程進行系統、全面的雨洪管理,才能根本解決汛期城市積滯水和雨水資源的流失問題。因此,人們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城市化地區以降雨產流、管網匯流、河道行洪為對象的管理過程,即城市雨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