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各類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加,2006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536.8×10t,比上年增加2.3%。廢水中污染物大大超過環境容量,增加了環境壓力。傳統的污水處理只是二級生物處理,主要以去除有機污染物為目的,而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去除效果不佳,三級處理雖可解決上述問題,但因投資大和運行費用昂貴而難以大范圍推廣。因此,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的提出和發展,為綜合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濕地被應用于污水凈化始于20世紀50年代,而用人工濕地進行污水凈化的研究則始于2O世紀70年代末。人工濕地對于節省資金、保護水環境以及進行有效的生態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關注。在美國有600多處人工濕地工程用于處理市政、工業和農業廢水(其中400多處被用于處理煤礦廢水,50多處用于處理生物污泥,近40處用于處理暴雨徑流,超過30處用于處理奶產品加工廢水),在丹麥、德國、英國各國至少有200處人工濕地(主要為地下潛流濕地)系統在行,新西蘭也有80多處人工濕地系統投入使用。我國雖有利用人工濕地的天然優勢,但進行濕地處理系統研究較晚,在“七五”期間才開始起步,首例采用人工濕地處理污水的研究是1987年,由天津市環保研究所建成的占地6×10m。的處理規模1400m3/d的蘆葦濕地工程。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處理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礦山及石油開采廢水,以及深度處理后的垃圾滲濾液等方面的水污染問題。
雖然人工濕地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人工濕地在處理效率上還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溫度因素就限制了人工濕地在寒冷地區(特別是在冬季)的推廣應用。本文就人工濕地在寒冷地區的應用研究進展作一闡述,為人工濕地在高緯度地區推廣應用研究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