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正文】 | 1. 反滲透水處理系統的構成
2. 反滲透預處理
—— 它是讓您高枕無憂的關鍵
• 成動運行的必要條件
• 具體的預處理設計需要根據現場情況和膜元件類型確定
• 必須仔細考慮各種要求
• 原水的特點非常重要
• 為確保系統可靠運行,有時需要作小型實驗
• 最后您將心想事成!
2.1 反滲透預處理合適與否的簡單判斷準則
清洗頻率 預處理是否合理或適度
3個月或更長 適度
1~3個月 可能需要加強預處理
1個月超過1次 確實需要加強預處理
2.2 反滲透預處理設計考慮因素
• 膜元件種類 ( 醋酸纖維素膜或芳香聚酰胺復合膜 )
• 進水水質 ( 水源及其變化 )
• 進水流量 ( 小型或大型裝置 )
• 反滲透的回收率 ( 高回收率意味著需要更好的預處理 )
• 后處理設備和要求
2.3 反滲透元件的進水條件
反滲透膜元件類型 進水中氯的濃度 - ppm 是否能耐受細菌的降解 進水pH 進水溫度 - ℃
CAB 0.3 ~ 1.0 不能 5 ~ 6 1 ~ 35
CPA <0.1 * 可以 4 ~ 10 1 ~ 45
SWC <0.1 * 可以 4 ~ 10 1 ~ 45
ESPA <0.1 * 可以 4 ~ 10 1 ~ 45
ESNA <0.1 * 可以 4 ~ 10 1 ~ 45
注:氯的耐受力計算建立在無鐵存在的基礎上
2.4 預處理中考慮的反滲透結垢成分
反滲透進水中含有的難溶鹽及相關成分達到下表中所列的濃度時,均應在預處理中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止反滲透膜結垢。
結垢成份 在下列進水情況下需要預處理,包括添加阻垢劑、分散劑
CaCO3 濃水LSI值>0,pH值較高,溫度較高
CaSO4 濃度積/溶度積>100%,Ca+SO4>250 ppm
BaSO4 濃度積/溶度積>100%,Ba>50 ppb
SrSO4 濃度積/溶度積>100%,Sr>2 ppm
可溶性鐵 Fe>0.3 ppm
錳 Mn>0.05 ppm
可溶性硅 溫度<15℃時,且沒有重金屬(Fe、Al等)存在時,SiO2>25 ppm
注意:上表中指標的設計基礎為 75% 的系統水回收率,在某些情況下,最小值范圍會有變化。
2.5 反滲透污染物
2.5.1 懸浮固體
• 普遍存在于地表水和廢水中
• 尺寸> 1 微米 ( 膠體可能會小于 1 微米 )
• 在未攪拌溶液中能懸浮狀態沉積下來 ( 膠體會保持懸浮狀態 )
預處理后必須將下列指標降低至
濁度< 1 NTU
15 分鐘 SDI 值< 5
2.5.2 膠體污染物
• 普遍存在于地表水或廢水中
• 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反滲透系統的前端
• 尺寸< 1 微米
• 在未攪拌溶液中微粒會保持懸浮狀態
• 可以是有機或無機成份組成的單體或復合化合物
• 無機成份可能是硅酸、鐵、鋁、硫
• 有機成份可能是單寧酸、木質素、腐殖物
預處理后必須將下列的指標降低至:
濁度< 1 NTU
15 分鐘 SDI 值< 5
2.5.3 有機污染物
• 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反滲透系統的前端
• 普遍存在于地表水或廢水中
• 被吸收附著在膜表面
• 天然腐殖有機物來源于植物腐爛物且常帶電荷
• 缺乏明確的 TOC ( 總有機碳 ) 含量規定
• 進水中 TOC 含量為 2 ppm 時應引起注意
• 具有電中性表面的 LFC1 膜及 CAB 膜可能更適用
2.5.4 生物污染
• 普遍存在于地表水或廢水中
• 開始時易在反滲透前端形成污染物,隨后擴展及整個反滲透系統
• 通常污染物為細菌、生物膜、藻類、真菌
• 警戒含量為每毫升 10000 cfu ( 菌落生成單位 )
• 必須控制生物活性
• CAB 膜由于其對余氯的耐受性較好,因而可能更適用
2.6 針對特定污染物的反滲透預處理設計要點
2.6.1 針對給溶鹽的反滲透預處理設計
• 離子交換軟化
• 弱酸陽離子軟化
• 石灰軟化
• 添加化學阻垢劑
2.6.2 針對金屬氧化物的反滲透預處理設計
• 離子交換軟化
• 石灰軟化
• 錳砂過濾
• 添加化學分散劑
2.6.3 針對溶解性硅的反滲透預處理設計
• 石灰軟化
• 熱交換器
• 脫除鐵
• 硅分散劑
2.6.4 針對微粒和膠體的反滲透預處理設計
• 澄清
• 石灰軟化
• 砂濾或添加混凝劑或絮凝劑后進行多介質過濾
• 微濾或超濾
2.6.5 針對天然有機物的反滲透預處理設計
• 澄清
• 石灰軟化
• 活性碳過濾
• 微濾或超濾
2.6.6 針對有微生物滋長的反滲透預處理設計
• 化學殺菌劑
• 石灰軟化
• 紫外殺菌
• 微濾或超濾
• 保持水流動
• 盡量減少死角
2.6.7 由于預處理系統設計或操作不當而人為造成的常見污染
• 在市政水廠添加化學藥劑
• 陽離子聚合物
• 氯化鋁或氯化鐵
• 正磷酸鋅
• 添加了互不相容的化學藥劑
• 氧化劑
3. 反滲透系統的故障診斷和運行數據的標準化
生活就像一盒夾心巧克力,你無法預計你可能會發現什么。
—— 阿甘正傳
3.1 反滲透系統的故障及其診斷
確定問題:
• 您的反滲透系統是否運轉不正常?
• 您的反滲透系統是不是正常停機中停用時間過長?
• 您的反滲透預處理或化學加藥系統是否正常?
• 確定您是否在適當的進水溫度、 TDS 或這 pH 條件下使用?
• 確定您的水流量和水回收率是否適當?
• 確定壓降 ( 進水 — 濃水 ) 是否正常?
• 確定所有的儀器儀表是否校準?
• 對產水流量和產水水質進行標準化。
• 逐段及逐個壓力容器測量產水水質。
• 檢查每只壓力容器密封件有無損壞。
• 檢測反滲透進水的保安過濾器是否含有污染物?
• 檢測反滲透膜元件是否被污染或被損壞。
• 采樣并分析反滲透進水、濃水和各段產水及總產水水質數據。
• 將分析所得水質數據與反滲透設計的計算值相比較。
• 以標準化后產水水質、流量及壓降的變化為基礎,確定可能的污染物。
• 對預測的污染物及垢質進行清洗。
• 分析清洗液中所含的污染物以及清洗液的顔色和 pH 值變化。
• 將反滲透膜元件送出進行非破壞性的分析,并確定清洗方案。
• 最后的手段是進行膜元件解剖分析和實驗分析以確定污染物。
3.2 常見反滲透污染現象
3.2.1 膜降解
• 水解 ( 由過低或過高 pH 值造成 )
• 氧化 ( Cl 2 ,H 2 O 2 ,KMnO 4 )
• 機械損壞 ( 產水背壓、膜卷突出、過熱、由于細碳料或砂料造成的磨損 )
3.2.2 沉淀物沉積
• 碳酸垢 ( Ca )
• 硫酸垢 ( Ca,Ba,Sr )
• 硅垢 ( SiO 2 )
3.2.3 膠體沉積
• 金屬氧化物 ( Fe,Zn,Al,Cr )
• 污泥
3.2.4 有機物沉積
• 天然有機物 ( 腐殖物和灰黃素 )
• 油類 ( 泵密封泄漏,新換管道 )
• 過量的阻垢劑或鐵沉淀
• 過量的陽離子聚合物 ( 來源于預處理的過濾器 )
3.2.5 生物污染
• 復合膜 ( CPA,ESPA,ESNA ) 表面形成生物粘泥
• 細菌對醋酸膜 ( CAB ) 的浸蝕
• 藻類
• 真菌
3.3 反滲透污染癥狀
3.3.1 系統進水與濃水間壓降增加
3.3.2 反滲透進水壓力發生變化
3.3.3 標準化后的產水流量變化
3.3.4 標準后的鹽透過率發生變化
3.4 反滲透故障診斷一覽表
可能的原因 可能的發生地點 進水與濃水間壓降 產水流量 鹽透過率
金屬氧化物 第一段 正常或增加 降低 正常或增加
膠體污染 第一段 正常或增加 降低 正常或增加
結垢 最后一段 增加 降低 增加
生物污染 任何一段 正常或增加 降低 正常或增加
有機污染 所有各段 正常 降低 降低或增加
氧化物(如Cl2) 第一段最嚴重 正常或降低 增加 增加
磨損(碳粒、污泥粒) 第一段最嚴重 降低 增加 增加
O型圈或粘結部位泄漏 隨機分布 正常或增加 正常或增加 增加
回收率過高 所有各段 降低 正常或降低 增加
3.5 如何減少故障和降低反滲透清洗頻率
3.5.1 在取得水質全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反滲透系統
3.5.2 在進行設計前確定 RO 進水的 SDI 值
3.5.3 如果進水水質變化,需要作出相應的設計調整
3.5.4 必須保證足夠的預處理
3.5.5 選擇正確的膜元件, CAB 或 LFC1 膜對于處理比較復雜的地表水或污水可能更為適用
3.5.6 選擇比較保守的水通量
3.5.7 選擇合理的水回收率
3.5.8 設計足夠的橫向流速及濃水流速
3.5.9 對運行數據進行標準化
3.6 反滲透系統的標準化
• 使用計算機和和程序來分析產水水質和產水水量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趨勢,監測反滲透系統的運行
• 然后可以初步掌握 “ 該反滲透系統是否運轉正常? ”
• 有助于反滲透系統故障排除
3.6.1 標準化
由于下列原因導致反滲透系統性能變化:
• 基本設計參數如溫度、使用年限、進水 TDS 、回收率、水通量等發生變化 —— ( 即:系統發生變化是正常的 )
• 膜元件發生污染或結垢 —— ( 即:需要清洗! )
• 膜元件降解 —— ( 即:需要購買新膜更換 )
3.6.2 標準化定義
• 標準化:將現在經過計算的操作數據 ( 標準化后的產水流量和標準化后的脫鹽率 ) 和原來選定的基準參考時間的操作參數進行比較的過程。
• 標準化的流量:如果系統進行條件與初投運時相同,現在理論上所能達到的流量。
• 標準化后的脫鹽率:如果系統運行條件與初投運時相同,現在理論上所能達到的脫鹽率
• 參考點:
A. 初投運時 ( 穩定運行或經過 24 小時 ) ( 優先選用 )
B. 反滲透膜元件制造廠商的標準參數
3.6.3 標準化后的一般特征
• 通常 CAB 膜元件鹽透過率每年增加 33%
• 通常 CPA 膜元件鹽透過率每年增加 10~17%
• 通常反滲透膜元件產水流量每年減少 4~10%
• 標準化的真正意義在于了解變化趨勢,而不是評價某一天的變化
• 前一次有效清洗后,標準化后的流量或產水水質下降 15% 或壓降增加 15% 時,建議進行再清洗
3.6.4 標準化實例 —— 系統運行數據
進水
溫度 進水
TDS 產水
TDS 脫鹽
率 產水
流量 濃水
流量 回收
率 進水
壓力 濃水
壓力 產水
壓力 ΔP(進水
減產水壓力) ΔP(進水
減濃水壓力)
日期 ℃ ppm ppm % gpm gpm % psi psi psi psid psid
1-Jan 20 540 10 98.1 300 100 75 210 150 10 200 60
2-Jan 19 530 9 98.3 250 83 75 195 135 10 185 60
3-Jan 23 550 9 98.4 300 100 75 250 190 50 200 60
4-Jan 18 570 9 98.4 280 93 75 200 140 10 190 60
5-Jan 18 570 9 98.4 300 100 75 240 180 10 230 60
15-Jan 18 600 14 97.7 300 100 75 280 190 10 270 90
初投運時 20.6 550 15 97.3 300 100 75 216 158 10 206 58
注: 1gpm = 3.785 L/min
4. 反滲透膜的清洗、消毒及保存
• 目的:保證反滲透系統的正常運行
• 目的:延長反滲透膜元件使用壽命
• 什么時候需要清洗及消毒
• 如何清洗消毒及用何種藥品進行清洗消毒
4.1 什么時候需要清洗反滲透系統
• 當標準化后的產水流量比上次清洗后減少 10~15%
• 當標準化后的產水水質比上次清洗后降低 10~15%
• 當標準化后的壓降比上次清洗后增加 10~15%
• 在長期停用前
• 作為日常的維護
4.2 需要清洗什么
• 碳酸鈣垢
• 硫酸鈣、硫酸鋇、硫酸鍶垢
• 水合金屬氧化物垢 ( 鐵、錳、鎳、銅等 )
• 硅垢
• 膠體沉積物 ( 無機 )
• 膠體沉積物 ( 無機、有機混合物 )
• 有機沉積物 ( 自然產物 )
• 有機沉積物 ( 人為產物 )
• 生物滋長 ( 細菌、真菌、霉菌等 )
注意:通常您需要清潔的是上述幾種污染物的混合物
4.3 如何選擇清洗藥劑
• 確定污染物
• 與膜制造廠商、工程公司或反滲透專用化學藥劑供應商聯系
• 選擇通用型或專用型化學清洗藥品
• 現場收集信息并進行清洗 ( 實驗及校正法 )
• 向反滲透專用藥劑供應商提供膜元件以供實驗室分析之用
• 考慮藥品成本
4.4 選擇和使用化學清洗劑時的注意事項
• 遵循制造廠商推薦的關于藥劑品種、劑量、 pH 值、溫度及接觸時間的指導原則
• 最佳的清洗效果
• 最小限度地使用強烈化學試劑
• 對于 CPA 、 ESPA 膜通常 pH 范圍為 4~10
• 對 CPA 、 ESPA 、膜最大 pH 范圍為 2~12
• 在推薦溫度清洗,一般在 30~40 ℃ 下清洗最好
• 需要考慮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 不要將酸堿混合
• 用高 pH 的產水沖洗清洗劑
• 如果出現油污染,開始時不要使用低 pH 值溶液清洗
4.5 復合膜最常用的清洗配方
污染物 清洗溶液
碳酸鈣、磷酸鈣、金屬氧化物(鐵) pH值4.0,2%檸檬酸溶液+氨水,溫度40℃,有時也可用pH2~3的鹽酸水溶液清洗
硫酸鈣、混合膠體、小分子天然有機物、微生物 pH值10.0,2%三聚磷酸鈉溶液,溫度40℃,有時也可用pH小于10的NaOH水溶液清洗
大分子天然有機物、微生物 pH值10.0,2%三聚磷酸鈉溶液,0.25%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溶液,溫度40℃
4.6 醋酸膜最常用的清洗配方
污染物 清洗溶液
碳酸鈣、磷酸鈣、金屬氧化物 pH值4.0,2%檸檬酸溶液,0.1%非離子清洗劑,溫度35℃
硫酸鈣、混合膠體、小分子天然有機物 pH值7.5,2%三聚磷酸鈉溶液,0.8%Na-EDTA溶液,0.1%的非離子清洗劑,溫度35℃
大分子天然有機物 pH值7.5,0.5%過硼酸鈉溶液,0.1%非離子清洗劑,溫度35℃
生物滋長 pH值7.5,2%三聚磷酸鈉溶液,0.25%Na-DBS溶液,溫度35℃
4.7 二氧化硅垢的化學清洗
• 對沉淀在膜上的溶解性硅,在不損壞膜的前提下很難去除
• 在清洗前應詢問膜廠商
• 較高的沖洗流速有利于沖刷掉污垢
• 反復地循環、浸泡有助于除垢
• 對于 CPA 膜,高 pH 值 10~12 的堿性溶液和 40 ℃ 溫度有助于硅垢的去除
4.8 復合膜生物污染的清洗
珊瑚礁綜合癥:無機垢、金屬氧化物、膠體物質、有機物質、活的及死的細菌、生物粘泥、真菌等復雜混合物。
4.8.1 解決辦法一
• 低 pH 清洗
• 高 pH 清洗
• 生物殺菌劑消毒
4.8.2 解決辦法二
• 利用能破壞粘泥的殺菌劑消毒
• 高 pH 值清洗
• 每周停運殺菌一次,每次使用生物殺菌劑消毒 20~30 分鐘
4.9 細菌的控制和殺除
4.9.1 濃水中細菌濃度控制規則:
• 如果每毫升< log cfu ,認為細菌數量已得到控制
• 如果每毫升 4 ~ 6log cfu ,應引起注意
• 如果每毫升達到 6log cfu 或細菌數量上升,應著手處理問題
• 消毒:指細菌 99.9% ( 3 log )
• 殺菌:指細菌減少 99.9999% ( 6 log )
• 滅菌:指細菌減少 99.9999999% ( 9 log )
• 殺菌劑:殺滅細菌
• 生物抑制:阻止細菌生長
• 粘泥破壞劑:破壞生物粘膜的數量
注意: 4log = 10,000 = 10 4 , 6log = 1,000,000 = 10 6
4.10 反滲透化學殺菌劑應有的特性
• 殺除細菌
• 去除生物粘膜
• 最少接觸時間
• 對膜危害最小
• 無毒性及無環境危害性
• 可以安全地操作
• 合理的價格
4.11 殺菌劑的殺菌速度 ( 條件為 20 ℃ 時去除 99.9999% 的孢菌 )
殺菌劑 接觸時間
2%甲醛溶液 12小時
100ppm的次氯酸鈉溶液 7小時
0.2%的過氧化氫溶液 25小時
5%的過氧化氫溶液 2~3小時
10%的過氧化氫溶液 1~2小時
1%過氧化氫和400ppm的過醋酸溶液 0.5~1小時
4.12 復合膜 ( CPA, ESPA, ESNA ) 元件消毒用殺菌劑
4.12.1 甲醛
• 劑量: 0.1~1.0%
• 在美國認為該藥劑有一定毒性
• 對于新膜,必須在操作 24 小時后才可使用,否則會導致不可恢復的水通量損失
• 可用做長期貯存時的殺菌液
4.12.2 異噻唑啉
• 劑量: 15~25ppm
• Rohm & Haas ( 羅門哈斯 ) 的 “ Kathon ” 或 Betz 公司的 “ Simicide C-68 ”
• 可用做長期貯存時的殺菌液
4.12.3 亞硫酸氫鈉
• 劑量: 500ppm ,使用 30~60 分鐘
• 1.0% 的溶液可用于長期貯存
4.12.4 過氧化氫 / 過乙酸
• 劑量: 0.2% ( 兩種化合物之和 )
• pH : 3~4 ( 高 pH 值會引起膜氧化 )
• 溫度: 25 ℃ ( 最高 )
• 如果存在鐵或過渡金屬,會引起 CPA 膜氧化
• 反復循環 20~30 分鐘 / 浸泡 2 小時 / 隨后沖洗
• 對于破壞生物粘膜可能需要 4 個小時的接觸時間
• 是有效、迅速的氧化型殺菌劑
• 對于破壞生物粘膜比較有效
• 本殺菌液不適用于長期貯存
4.13 醋酸膜 ( CAB 膜消毒用殺菌劑 )
4.13.1 游離氯
• 劑量:在 pH 值 5~6 時,采用 0.1~1.0ppm 劑量連續加入
• 劑量:二周一次,每次使用 5ppm 消毒 1 小時
• 與腐蝕產物 ( 鐵 ) 反應會造成膜損傷
• 如果存在鐵,建議可以使用最高濃度為 10ppm 的氯胺溶液代替
• 0.1~1.0ppm 的溶液可以用做長期貯存時的殺菌劑
4.13.2 甲醛
• 劑量: 0.1~1.0%
• 可用做長期貯存時的殺菌劑
4.13.3 異噻唑啉
• 劑量: 15~25ppm
• 可用于長期貯存時的殺菌劑
4.14 反滲透系統化學清洗的一般方法
4.14.1 沖洗反滲透膜組件
• 排除運行過程中剩余濃水和給水通道中的污染物
4.14.2 清理清洗裝置
• 如水箱、管路、新使用的保安過濾器等
4.14.3 配制清洗溶液
• 使用反滲透產品水 ( 至少是軟化水 )
• 混合均勻
• 調節至所需 pH 值
• 調節至所需溫度
• 對于正常污染情況,每根 4 ″× 40 ″ 膜元件配制 2.2 加侖溶液
• 對于正常污染情況,每根 8 ″× 40 ″ 膜元件配制 8.7 加侖溶液
• 對于嚴重污染的情況,可將溶液體積加倍
4.14.4 在第一段引入清洗溶液
• 反滲透進水入口處最大壓力為 60psi ( 減少已松脫的污染物被沖回膜表面的可能 )
• 單只膜元件最大壓降 10~15psi ,以防止膜卷突出將置換出的水排入下水通道
• 將最初 20% 已污染的 / 變色的化學清洗溶液排入下水通
• 將于凈的化學清洗溶液再循環至清洗箱
• 將滲出的少量產品水再循環至清洗箱
• 如果 pH 值變化超出 0.5 單位,則需要重新調整 pH 到指定范圍
4.14.5 低流量循環
• 循環 5~15 分鐘
• 每根 4 ″ 的壓力容器流量為 3 gpm ( 11.4 升 / 分鐘 )
• 每根 8 ″ 的壓力容器流量為 12 gpm ( 45.5 升分鐘 )
• 盡量減少沖洗下來的污染物對進水通道的阻塞
4.14.6 中等流量循環
• 循環 5~15 分鐘
• 每根 8 ″ 的壓力容器流量為 6 gpm ( 22.7 升 / 分鐘 )
• 每根 8 ″ 的壓力容器流量為 24 gpm ( 90.9 升 / 分鐘 )
4.14.7 第一次大流量循環
• 循環 30~60 分鐘
• 每根 4 ″ 的壓力容器流量為 8~10 gpm ( 30.3~37.9 升 / 分鐘 )
• 每根 8 ″ 的壓力容器流量為 35~40gpm ( 132.5~151.4 升 / 分鐘 )
4.14.8 浸泡 ( 選擇使用 )
• 對于 CPA 、 ESPA 和 CAB 膜的輕度污染可浸泡 1~2 小時
• 對于嚴重污染的 CPA 膜,需浸泡過夜 ( 為保持溫度可能需要維持正常流量 10% 的循環流量 )
• 浸泡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
• 應當在必須的情況下才進行浸泡,原則上應盡量減少化學試劑與膜的接觸時間
4.14.9 第二次高流量循環 ( 選擇使用 )
• 循環 15~60 分鐘
• 按需要浸泡及循環
4.14.10 沖洗
• 使用與清洗溶液 pH 值及溫度相同且與系統容積相同量的反滲透產品水沖洗,并將出水排入下水通道
• 然后使用未調節過的反滲透產品水反復沖洗
• 保證化學清洗液全部被洗出
4.14.11 使用第一種殺菌溶液 ( 選擇使用 )
• 按照標準配制殺菌液
• 采用中等流量在已清洗各段的反滲透裝置中循環 15~60 分鐘
• 浸泡 1~2 小時或按需要而定
• 用反滲透產品水沖洗
4.14.12 利用第二種清洗液進行清洗 ( 選擇使用 )
• 先用低 pH 溶液清洗,再用高 pH 溶液清洗
4.14.13 使用第二種殺菌溶液 ( 選擇使用 )
4.14.14 最終沖洗
• 通常沖洗 10~30 分鐘
• 使用經過前處理的進水低壓沖洗
• 直至濃水不再有氣泡
• 直至濃水電導與進水電導相同
4.14.15 運行前沖洗
• 與正常運行操作條件相同,但是產品水排入下水通道直至產水水質達到所需標準
4.15 復合膜 ( ESPA 、 CPA ) 在反滲透壓力容器中的保存
4.15.1 ESPA 、 CPA 膜的短期保存
• 通常保存時間為 1~5 天 ( 由細菌的繁殖活性決定 )
• 使用給水進行正常的停運沖洗和排氣
• 每 5 天重新沖洗一次 ( 最多保存 30 天 )
• 使用 1% 的亞硫酸氫鈉溶液沖洗可以減少生物污染的可能性
4.15.2 ESPA 、 CPA 膜的長期保存
• 通常指 30 天以上的保存
• 清洗反滲透膜元件
• 使用適宜的殺菌劑沖洗及保存 ( 0.15% 異噻唑啉, 1% 亞硫酸氫鈉或 0.1~1.0% 甲醛 )
• 如果溫度< 27 ℃ ,每 30 天使用殺菌劑再沖洗及保存
• 如果溫度> 28 ℃ ,每 15 天使用殺菌劑再沖洗及保存
4.16 醋酸膜 ( CAB ) 在反滲透壓力容器中的保存
4.16.1 CAB 膜的短期保存
• 通常間隔時間為 1~5 天 ( 由細菌的繁殖活性決定 )
• 進行正常的停運沖洗及排氣
• 使用酸化的進水
• 在進水和濃水中保持 pH5~6 和 0.1~0.5ppm 的余氯
• 每 2 天重新沖洗 ( 最多保存 30 天 ) 一次
4.16.2 CAB 膜的長期貯存
• 通常指 30 天以上的保存
• 清洗反滲透膜元件
• 使用適宜的殺菌劑沖洗及保存 ( 0.15 異噻唑啉, 1% 亞硫酸氫鈉 0.1~1.0% 甲醛 )
• 如果溫度< 27 ℃ ,每 30 天使用殺菌劑再沖洗及保存
• 如果溫度> 28 ℃ ,每 15 天使用殺菌劑再沖洗及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