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方法在污染場地修復驗收評估中的應用
文件大小:0.73MB
格式:pdf
發布時間:2016-09-02
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場地修復 土壤樣品   |
【摘要】 | 為合理評估污染場地修復驗收結果,運用2種統計學方法———平行樣t檢驗和UCL(置信上限) 評估方法,對修復案例場地土壤樣品的檢測結果進行評估. |
【部分正文預覽】 | 近年來,我國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為了發展經濟、改善城市環境,許多老工業企業陸續搬出市區,大量原有工業用地置換成城市建設用地. 今后20 年我國城市化速度為每年0. 8% ~ 2. 0%,這意味著我國每年將有90 × 104 ~ 200 × 104 km2 的土地經歷城市化改造[1]. 目前,北京、上海、重慶以及大連等地都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大批污染企業逐步搬遷,在城市中心遺留一批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地[2]. 為保障 人體健康和維護正常的生產建設活動,防止場地性質變化帶來新的環境問題,必須對污染場地進行全過程環境管理[3],包括場地調查、風險評估、治理修復以及修復驗收[4],其中修復驗收是確定場地能否進行
開發的關鍵步驟[5]. 在修復驗收中,除進行嚴密的采樣和實驗室檢測之外,更需要對檢測數據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評估,以確定場地污染物是否達到修復效果,避免過度修復. 因此,修復效果的檢驗和評估是修復
驗收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在已開展的修復驗收工作中,常采用逐一對比方法,即將污染物檢測結果與修復目標值逐個對比,若檢測結果小于修復目標值,則認為場地達到修復目標; 若檢測結果大于修復目標值,則認為場地未達到修復目標,需進行進一步修復. 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個別驗收檢測結果較高,有可能是采樣區域確實仍然存在污染( 本質不同) ,也有可能是采樣和實驗室分析誤差所致,而逐一對比方法忽略了后者的影響,擴大了未達標點的影響. 因此,將檢測值與修復目標進行比較時,如何區分與判斷樣本間差異是采樣與分析誤差造成的,還是由本質不同引起的,是目前修復驗收工作中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目前污染場地驗收一般要求所有檢測結果均小于修復目標.實際上,隨著樣品數量的增加,出現不達標樣品的概率將增加. 受成本和時間等因素的制約,實際修復驗收中,采樣數量是有限的,即使全部抽樣樣品都達標也不能保證場地內土壤均能達標[6]. 因此,通過有限采樣的方法進行修復驗收,實質上仍屬于概率統計問題. |
|
暫無評論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