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一生態環境, 綜合承受著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及生物圈的影響, 受地球自身演化所控制, 也受宇宙因素的制約. 地質一生態環境中的地質背景多數是無機的, 但各種生物生存于這地質基礎上, 地質基礎的性狀與質量, 都密切影響到生物演化和生態系統, 生物作用也影響地質條件, 所以地質一生態環境是具有生態性的。對人類生存與發展而言, 地質一生態環境具有兩重性, 即: 有利的資源性條件和不利的災害性因素。人類得以生存的有關環境的基本條件, 如土壤、大氣、陽光、溫度以及地形、巖石等, 都可劃為資源; 但目前制約人類生活向高層次發展的資源, 主要是水、礦產、能源和生物四大資源。不利的災害性條件, 主要是地質災害和氣候災害, 這兩者義是密切相關的。總之, 黃河斷流以及長江三峽工程的效益, 不是單純的水量與水利的問題, 因為黃河和長江是奔流在中華大地上, 而這片大地是與地球的全球演化密切相關的. 所以, 人的行為應在認識自然規律基礎上, 采取相應的合理開發途徑, 避免誘發江河所穿越的地質左態環境嚴重惡化. 目前黃河出現的斷流問題,以及將來可能誘發的大工程的效應問題, 也都必須從流域性地質書主態環境的變化上著手探索, 予以科學的論證, 采用合理的措施,才能提高其質量, 使存在的惡化問題向良性方向演化, 并能早期及時防治可能產生的不良效應與災害. 人們生活在這片山水土地中并進行各種開發, 當然不是生活與建設于真空中, 所以必須認識有關地質背景, 特別是地質注態環境, 才能夠防災興利, 取得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