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 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而且還直接制約著經濟增長。在我國近3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 走的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 沒有完全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帶來的惡果。據2009年《中國企業公民報告藍皮書》估計,工業企業仍是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工業企業污染約占總污染的70%以上,其中工業企業污染中的50%是因為企業管理不善造成的。西部地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 但西部地區的工業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主,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天然氣、有色金屬、鹽化工、造紙工業和化肥工業。這些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戶、污染密集型產業, 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形成了“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結構,加之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落后, 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 使得西部地區工業污染比較嚴重。而從西部地區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 第二產業仍是未來西部的支柱產業。近幾年, 西部地區雖然加大了環境治理投資的力度,環境治理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 但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因此, 對于我國西部地區工業污染治理的效率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