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類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中間體,廣泛用于染料制造、印染、橡膠、制藥、農藥、炸藥等行業。苯胺及其衍生物可以通過吸入、食入或透過皮膚吸收而導致中毒,能通過形成高鐵血紅蛋白造成人體血液循環系統損害,可直接作用于干細胞,引起中毒性損害。這類化合物進入機體后易通過血腦屏障而與大量類脂質的神經系統發生作用,引起神經系統的損害。另外,某些苯胺類化合物還具有致癌和致突變的作用[1],它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隨著它的廣泛應用而日趨嚴重。因此,對這類化合物的監測已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苯胺類化合物已被列入水質主要監測項目或優先監測的污染物黑名單。
水中苯胺類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有氣相色譜法[3-5]、氣相色譜/質譜法[6]、膠束電動毛細管色譜法[7]、流動注射光度法[8]等。上述方法的主要缺點就是前處理繁瑣、操作復雜、試劑消耗量大。國家標準GB 11889—1989 N-( 1-萘基) 乙二胺偶氮分光光度法僅適用于芳香族伯胺類化合物的分析,且只能測定總的苯胺類化合物,不能對單個的苯胺類化合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譜法( HPLC) 能彌補光度法的不足,但目前報道的方法[9-11]主要限于在單一波長下進行檢測,對于多組分化合物的分析,固定波長檢測往往會造成靈敏度降低,測定前需對樣品進行萃取濃縮,操作繁瑣,同時需要耗費大量的有機試劑,且抗干擾能力較差,定性定量容易受樣品基質的干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