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隨著水環境質量逐漸下降, 世界范圍內的飲用水嗅味事件頻發, 特別是由藻類次生代謝產物引起的水體異味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水體異味方面的研究國外開始于 20世紀 50年代, 至今已成為世界水環境[ 1- 2]研究熱點之一, 我國在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則剛剛起步。在 2007年無錫市的供水危機事件[ 3]中, 水源水、污水團和污染期間存留自來水的氣相色譜 /質譜聯用 ( GC /M S)分析結果表明, 原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醇、硫醚類化合物, 醛、酮類化合物, 以及雜環與芳香類化合物[ 4]。
水中嗅味評價及致嗅物質檢測方法分為感官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兩種。氣味的感官檢測是通過人的嗅覺來判斷氣味的類別和強度,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 (第四版 )中規定嗅味檢測可采用文字描述法和嗅閾值法, 國外多采用嗅味層次分析法 ( FPA )[ 5 - 6 ]和嗅閾值法 ( TON )。感官分析法可以了解水中氣味的物理特性, 但數據客觀性不足,重復性較差, 對于混合氣味, 不同氣味間會產生協同和中和效應, 導致引起氣味的物質無法判斷。儀器分析法靈敏度高, 可以精確反映水中致嗅物質的種類和數量, 不受人員主觀感覺的影響, 其中 GC /M S法[ 7- 9]在各國普遍采用。水中氣味分析的關鍵在于富集, 氣味物質的富集方法有密閉循環吹脫法( CLSA )[ 10- 11]、開口循環吹脫法 ( OLSA )[ 12 - 13]、吹掃捕集法 ( P&T)[ 14- 17]、液液萃取 ( LLE )、水蒸氣蒸餾萃取 ( SDE )、固相萃取 ( SPE )[ 18]、固相微萃取( SPME )[ 19]等。CLSA - GC是美國 ∀水與廢水標準檢驗法#中規定的現行致嗅物質的標準檢驗法, 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認最精確的異味測定方法, 但該法對系統壓力控制和循環泵質量要求較高, 國內多用OLAS、P&T 和 SPM E等方法替代。今采用吹掃捕集 - GC /M S法測定飲用水中甲硫醚、二甲二硫、甲苯、異佛爾酮、癸醛、- 環檸檬醛等典型致嗅物質, 取得了滿意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