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天井水渠,院池內河,現代也有海綿城市。我國早在古時候就有排雨水,防洪澇的思想,現代海綿城市建設也進行地有聲有色。未來,城市“海綿化”還將全面迎來智慧解決方案。
近日,小編偶然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寫的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三坊七巷。既不是景區介紹,也沒有旅游指南,文章落筆點是古人排澇的智慧。從整個建筑群落的布局看,從亭臺樓閣、青石院池中尋。
三坊七巷目前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筑遺存之一。在這里,處處透露著現代“海綿城市建設”的影子,例如青石板之間方便滲水的間隙,路旁修建的滲水渠。
還有舊宅內的長方形露天天井以及院落中的池塘,都是用來引流和儲水的,整個布局上看就是一個微型雨水收集系統。除此之外,古建筑的屋頂設計也參照“排水”需求,高屋脊、大坡度,便于雨水集中于庭院溝渠中,統一處置和利用。
實際上,這與現代海綿城市概念異曲同工,甚至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汲取古人的智慧,融入現代技術,建造雨水花園也好,搞屋頂綠化也好,或者是加設滲透緩沖帶,都在成為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來,我國古代雨水收集做得巧,現代海綿城市建設成果也不少。不久前,馬來西亞媒體還因城市突發洪水事件,點贊中國“海綿化”的防洪排澇思路。按照規劃,到2030年,我國城市建成區8成面積以上,要達成“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目標。
雖然,海綿城市相關工程進行地如火如荼,但是仍有不少人并不理解這個概念。簡單說,這種改造就是為了提高雨水滲透率、回收率和利用率,減少地面雨水徑流量。城市化在改變地面結構的同時,也影響了雨水滲透,導致雨水落地成污,匯流入河,形成污染。
因此,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就是在重新改善生態環境對雨水的吸納力,截斷污水來源之一,消除“大雨看海”的城市頑疾。一來,城市水生態循環會趨向良性發展,二來,城市飲水安全能夠得到進一步保障。
針對人們普遍關心的,為什么有些地方成果顯著,有些地方收效甚微,類似問題,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由于各種條件上的差異,海綿城市建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案,各地仍需要“量體裁衣”,探索出最佳解決之道。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過程,“海綿化”的過程。
專家表示,因地施策是海綿城市建設中需要踩準的重點。無論是管廊建設規劃,還是資本投入管控,又或者是雨水循環利用體系構建,科學合理地穩步推進很重要。
另外,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凸顯,海綿城市也有了“智慧方案”。其內容主要包括,建設項目的模型化分析;數據的動態化采集;整個體系的即時智能化監控;一體化的云平臺以及可交互的信息共享平臺等。
在智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下,與“互聯網+”的對接必不可少,強化數據建設,建立長效機制是重要課題。與此同時,這也是完善雨水資源監測體系,提高全過程調度效率,增強交互體驗和強化監管的重要手段。
中國水工業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中國水工業網合作媒體或互聯網其它網站,中國水工業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