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發生巨大變化的一年,很多重量級的環境事件都足以讓這一年載入中國環境保護的史冊。”1月27日,在2017年十大環境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如是說。
從年初的“跨年霾”,到年末重新迎來藍天白云,“大氣十條”的任務終于圓滿完成,很多數字都能說明這些變化和收獲。但在劉友賓看來,信心才是2017年中國環保事業最大的收獲。
從“跨年霾”到“北京藍”
2017年,是從一場跨年大霧霾開始的。當時網絡上充斥的對環保工作的懷疑與批評,讓環保部壓力山大。
“如何讓‘跨年霾’成為歷史?如何讓藍天白云呈現,盡快讓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幸福感更強?是壓在每一位環保人心頭沉甸甸的事情。老百姓對環保部門的期待,更讓我們感到使命的光榮與艱巨。”劉友賓說。
隨后,環保部啟動了有史以來范圍最大、規格最高的執法行動——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5600位環保工作者從四面八方趕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打響了一場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
“這一行動得到了社會方方面面的肯定。去年4月份,環保部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則山東某企業老板扣留執法人員的新聞,瞬間被各種轉發,成為社會環境新聞事件。媒體借此呼吁,要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的力度,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一些。”劉友賓表示。
隨著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環境質量逐漸好轉,一些指責、批判、埋怨環保工作的言論也開始出現。有的認為環保影響了民生,影響了經濟發展,還有的說環保就是“一刀切”。一家知名跨國企業還在網上發出“公開信”,號稱環境執法將對企業造成三千億元的損失。
“這個時候,環保人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動搖!2015年新出臺的環保法賦予了我們職權,我們必須頂著壓力,奮不顧身地捍衛法律賦予我們的職權。也就在這個時候,媒體站在了社會公道一邊,指出所謂3000億元損失的說法是夸大其詞,并及時向社會公眾披露了這個事件的真實原委。”劉友賓說,“令我們高興地是,通過這一次輿論風波,環境執法得到了大多數企業及人民群眾的支持。”
風波過后,全社會對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入準確的理解。2017年年末,公眾終于收獲了更多的藍天白云,看到了更多的陽光。
“媒體也生動、真實地報道了環境質量改善狀況,例如,天津沙窩蘿卜因為霧霾減少,變得更甜更好吃更暢銷了;空氣凈化器滯銷,賣不出去了;很多公眾也在朋友圈曬藍天,表現他們對空氣質量改善的喜悅之情。”劉友賓表示。
統計數據也顯示,2017年1-12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0%,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PM10濃度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
特別是北京市,2017年1-12月的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62.1%,同比上升6.9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PM10濃度為84微克/立方米,同比也下降5.6%。
從“單槍匹馬”到“齊抓共管”
“這一年跌宕起伏,風風雨雨,但卻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對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信心。”劉友賓說。
在他看來,信心首先來自于更加堅定的信念。黨的十九大對美麗中國做出了新部署、新要求、新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中辦、國辦對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嚴肅處理,以及中央環保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都向社會傳遞了一個信息,那就是環保必須動真碰硬,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最嚴格的執法監督高壓態勢。
“此外,環保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地完善,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已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程序。”劉友賓說。
其次,信心來自于更加牢固的信任。過去,環保工作曾經長期存在“單槍匹馬”的現象。如今,各部委、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齊抓共管的大環保格局則正在形成。例如,2017年年末,面對所謂“氣荒”的問題,發改、能源、住建部門,以及能源公司和地方政府齊抓共管,很快使問題得到解決,讓人民群眾清潔取暖、溫暖過冬。
“信心也來自于國際社會的信任。很長一段時間,國際社會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指責、批評聲音不斷。但現在,一些西方媒體開始說公道話了。塞罕壩林場經驗獲得了聯合國環境署的推廣,就說明了中國改善環境所采取的措施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劉友賓說。
最后,信心還來自于更加公開透明的信息。2017年,環保部公布了一批地方在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方面的案例,從1月份開始建立了例行新聞發布會,指導全國31個省區市及副省級城市和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市的環保部門全部開通了微博、微信號,還聯合住建部大力推進四類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此外,環保部還聯合民政部發布了規范和引導環保社會組織的指導意見,建立廣泛的環保統一戰線。六五環境日期間,部領導接見高校環保社會組織代表,與他們共話環保,聽他們建言獻策。”劉友賓說。
“未來,環境保護工作的路還很長,目前環境質量改善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效,距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較大的差距。”劉友賓表示,“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心,只要全社會有信心,一起堅定不移地往前走,就一定能夠讓中國的環境質量不斷得到改善,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中國水工業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中國水工業網合作媒體或互聯網其它網站,中國水工業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