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椒江康平中心怡苑的李小冬,前不久和老伴花了500多元把家里衛生間的抽水馬桶換了。“原來那個用水量有些大,雖然換個新的花不少錢,但畢竟能節約些水。”李小冬是位節水達人,“這么清的長潭水通到家里不容易,浪費不得。”
據統計,市水務集團3月份的平均日供水量已經超過去年6月份,達到67萬噸,相當于設計總供水能力的90.5%,這也意味著2017年的供水高峰提前來到。
“供水集團也是節水集團,‘五水共治’包括保供水、抓節水,開源節流方能源遠流長。”市水務集團董事長顏傳華介紹,市水務集團堅持走智慧供水、科技節水之路,主動研究,提前預防,只有把功課做在前面,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實現安全供水,優質供水,為“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智慧水務”生產輸送每滴放心水
不舍細流,潤澤萬家。
市水務集團承擔臺州南片三區、兩市的供水任務和管線日常巡查保護。南片供水由兩條主動脈提供,一條是在撤地設市時開建的一期供水工程,1995年建成通水,另一條是2008年建成的二期供水工程。一、二期供水工程均從長潭水庫引水,供水主干線125公里,涉及21個鄉鎮159個村居300萬人口,供水工程總規模達74萬噸/日。
市水務集團一直以來不斷探索企業的信息化戰略,在水質監測、運行管理、設備管理、調度管理等多個方面以“智慧水務”為主體方向,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公司向智慧型水務公司轉變。經過近兩三年的努力,水務集團水質監測網絡已逐步完善,已建成從水源水到管網水的全流程在線水質監測系統。經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評審,集團的水質檢測中心獲國家實驗室認可。
打開生產管理系統,點一點鼠標,實驗室的各種水質檢測數據、在線水質監測數據就會以動態標簽、圖表、列表等多種形式,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示在眼前。臺州水廠實施管網水質24小時在線連續監測。
管網水質的穩定性一直是供水企業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給水系統在連續、不間斷的輸送過程中,導致其受二次污染的因素很多,保證管網水質的化學和生物穩定性是供水安全的至關重要環節。
在集團的“智慧供水”系統平臺上,每天匯聚著水庫、水廠、供水泵站、供水管網等數萬個生產運行數據,對供水系統各環節進行在線監控,各種圖表在系統平臺上實時展現,水質檢測數據的預警分析時刻進行。
技改新招迭出,節能降耗又提水質
在水廠眾多工藝設備中,污泥脫水系統集成化、自動化程度最高也最為復雜。
市水務集團有4座沉淀池,每一個沉淀池的容量是1萬立方米,是制水工藝中一個重要部位。沉淀池上安裝的吸泥機用以清除池底的沉淀物,由于是深入水下作業,要解決水泵堵塞頗費周折。
以往,由于原水水質、管道自身等原因,沉淀池吸泥機的水泵經常被堵,檢修不得不先放空大量沉淀池的排放的水量是巨大的,如果通過廢水調節池重新打入原水管道,又會浪費很多電能。
一個沉淀池上有2臺吸泥機,共12臺水泵。“任何一臺水泵出現堵塞,會直接降低清除池底沉淀物的效率,影響沉淀效果,這是制水過程絕對不允許的。”市水務集團副總經理鮑立萬表示。
這些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重視,經過分析實驗,公司技術人員在沉淀池頭部攪拌機之后設法加裝了一道金屬柵格閘板。立竿見影,沉淀池吸泥機水泵的堵塞率降低了90%,也大大降低了水量、電能的損耗。
負責維修的王連平感嘆:“技改就是一種創新,發現問題會逼迫我們重新思考或者換角度思考,辦法總比困難多。”
長潭調節站是臺州供水一期、二期的源頭,控制調節著一期、二期供水管路,為提高長潭調節站運行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今年4月9日—11日,長潭調節站開展了為期3天的自動化優化提升工作。
巡查監測大動脈 深耕“平安水務”
供水管線是城市的動脈,供水主干線125公里(一期、二期供水工程)都是大口徑的原水管線,一旦受損,輸水受限,就會產生嚴重生產生活問題。為此,市水務集團每天對供水主干線進行實時監測,通過分區控壓、管網漏失預警、夜間管網降壓等措施,力爭用好每一滴水,維護臺州的供水安全。
“互聯網+”模式下,集團信息中心利用智能手機的APP功能,通過百度地圖精準定位、保存管網壓力監測點的位置,實現地理位置數據的內部分享,對測壓點進行“導航”探點。同時,對供水管網壓力監測點數據實時采集,通過指針式壓力表和現場數據采集對比,使得數據正確性校驗更精準。
“仔細點,注意安全,現在是高溫供水期間,請大家密切注意監控畫面以及生產運行管理系統。”一個普通的夏夜,對講機里傳來了班組長毛榮桂的聲音。
當天夜班是水務公司運行四班值班。
凌晨1點,突然對講機里傳出了兩個聲音,幾乎同時在說“有情況,快看生產運行管理系統的報警欄,中控(二泵房)、中控(二泵房)”。毛榮桂和陳方淼幾乎同時發現了 “溫嶺線水壓低低報警”。
應急預案立刻啟動。公司領導迅速電話指示:兵分兩路,一路沿溫嶺線供水管線巡查,盡快找出漏水點;一路坐鎮中控室,分析管網壓力變化以及GIS系統的具體情況,為廠外巡查人員盡量縮小巡查范圍,同時指揮小工、保安以及運行四班人員進行溫嶺線出水閥門、溫嶺線離心泵等相關操作,為下一步搶修管道做準備。10分鐘后,坐鎮中控人員有了進一步發現,通過比對壓力變化以及GIS系統,進一步縮小漏水點為溫嶺方向,下寺前村附近,并將這一情況及時通報給另一路管網巡視人員。
“漏水點找到了!”對講機那一頭傳出了管網巡查人員的聲音。時針指向凌晨1點30分,從發現異常,到找到漏水點,僅用時半小時。
經過一個晚上的搶修,到早晨7點39分,漏水管道順利修復,恢復通水。
為保障供水安全,不留死角,供水管道沿線總能看到水政巡查人員徒步在田間小路的身影。
前年春節前,因甬臺溫油(氣)管道工程穿越一期引水箱涵頂管施工,導致箱涵穿越處漏水。一期引水箱涵是臺州南片供水的主動脈,漏水情況引起了市、區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水務集團調集全集團公司的技術搶修力量,全面評判系統風險,嚴密編制搶修實施方案,科學組織施工,提前完工,盡最大可能縮短了停水時間。
水政供水工程監察大隊肩負120多公里的供水主干網巡查。途經各類交通主干道、經濟開發區、重點建設領域,每天都會有不同類型的危及管道安全運行的情況發生。今年4月17日,水政大隊二期巡查小組在正常巡查橫峰線至院橋下山頭村時,發現有牽引機械直接停在二期供水管道上方作業,巡查人員立即上前阻止其繼續施工,并送達違章施工立即停止告知書。經規勸和告知,一場因違章施工引起的意外風險隱患被及時清除。
今年1至6月份,水政巡查發現并查處了26起涉及供水管線保護范圍內違章施工等情況,有力保障了供水管線安全。
中國水工業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中國水工業網合作媒體或互聯網其它網站,中國水工業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