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都北京,不僅缺乏干凈的空氣,同樣對干凈的水夢寐以求。事實上,整個京津冀地區,一直飽受缺水之困,地下水超采嚴重。
好消息是,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年底前北京人有望喝上漢江水——按計劃,這個秋天汛期結束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正式通水,屆時丹江口水庫的一江清水將北上解救干渴的北京。
隨著南水北調的即將完工,一系列問題也就提上議事日程:這一“世紀工程”所費幾何?單位水價如何確定?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這是基礎性的民生工程,就不應“算小賬”。但我們來看看已有的教訓吧:從去年“南水北調”東線通水,但水到山東德州后,因定價太高,遭當地拒用。
根據2002年國務院批復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主體工程估算總投資920億元。但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再延遲,成本也一漲再漲,從原先估算的1240億元漲到2082億元——這還只是截至今年4月底下達的工程投資。
業內人士測算,如果按工程投資2400億元、每年調水95億立方計算,單方水工程投資額相當于20多元,按水價為單方水投資額的10%計算,“南水北調”的平均水價大概是兩塊多錢。
但這只是按2400億工程投資計算,如果考慮到配套支線分水工程投入、后期工程維護、水源地生態補償以及自來水加工、市內管道輸送成本,每方“南水北調”水到北京用戶端的價格,有人測算,高達10多塊。
目前,北京居民用水含排污費才4元一方。如果南水北調水按成本定價,顯然太高;如果水價定得低,就勢必需要大量政府補貼。比如,有人提出,既然南水北調作為民生戰略工程,那就不考慮回收中央財政的工程投資,水價成本就會降下來。但如此一來,就相當于全國人民補貼北京。并且這會扭曲北京的要素價格,從而使北京的人口繼續膨脹。
在這樣的經濟賬之外,我們還應注意到,隨著南水北調工程上馬,跨流域調水工程在中國遍地開花。比如,在丹江口水庫的上游,陜西就上馬了“引漢濟渭”工程。因此,有人擔心,漢江水北調后,漢江下游如果缺水,是否還要從長江調水補充漢江?
顯然,我們需要在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認真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甚至不僅是“經濟賬”,還應包括“政治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