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南水北調三道防線保水質
駛離北拒馬河暗渠渠首,沿巡線路向北兩公里,一座綠樹掩映的園區進入我們的視線。這里便是惠南莊泵站,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上的唯一一座大型加壓泵站。 江水跋涉1000多公里至此,單靠水自流,達不到規劃中每秒50立方米到60立方米的流量,需要外力助推,讓轉入 暗渠的水走得更快,流量更大。惠南莊泵站8臺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級雙吸臥式離心泵就是“助推器”。
泵站占地189畝,除了有進口閘、主廠房、變電站、測流站等主要建筑,水質監測站、紅外監控系統、污水自處理系統也一應俱全。來水進入閘門,在前池匯集,通過8個進水管進入廠房,經過水泵加壓,加快的水流匯入輸出管,再被送進長達56公里的地下PCCP管道。
在泵站前閘間,我們碰上了市南水北調水環境監測室的工作人員,他們在進行常規下5天一次的實驗室監測取樣。
身著白大褂、橙黃色救生衣的90后小伙子郭碩拎桶取水,張妍拿著自動檢測儀探頭,順著繩索,倆人把探頭和水桶,緩緩放入水中。郭碩手中的尼龍繩輕輕一蕩,水桶傾斜,水滿后緩緩提上來, “8升水,16斤呢!”郭碩笑笑說。
此時,張妍手里的自動檢測儀屏幕上,水溫、pH值等五個指標已經顯示出來,郭碩掏出表格,快速地記下數據。接著,取上來的水樣被精確分到四個大小不一的瓶中,分別進行不同類型的化驗,倆人手捏吸管,小心翼翼地加入硝酸、硫酸等試劑。
“怎么能不嚴格呢?這里可是江水進京首站,是保護水質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線。” 監測室工程師袁博宇告訴我們。
拿出一張紙,他幾筆勾勒出江水進京路線,邊畫邊給我們講解江水入京、入城、入廠的“三道防線”。“咱們這兒是首道防線”,他在線路上重重描上一個點,若在這里發現水質有任何問題,進口節制閘將緊急關閉,同時開啟退水閘,來水將排入拒馬河,一滴水都進不了城。
第二道防線在永定河大寧調壓池處,水質出現異常情況時,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關閉,來水被排入滯洪水庫或永定河,避免不潔水進入市區。
第三道防線設立在各分水口,當發現自來水廠水處理工藝無法消除超標污染物質時,來水將排向有接納能力的河道,不讓劣質水進水廠。
三道防線,第一關最重要,江水自此進入地下管涵后,基本就杜絕了人為污染,監測人員必須關口前移,嚴防死守。泵站南側有一塊空地。袁博宇告訴我們,一座大型自動監測站不久就會在這建起。它能夠檢測苯、甲苯之類的有機物和重金屬等44個項目,并增加生物預警措施,利用對水質變化敏感的魚類等判斷水質,數據實時回傳,一旦指標異常,立即發出報警,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護水“南大門”。
惠南莊泵站是中線工程的標志性建筑。棋盤狀園區內清水潺潺,一片青翠,喬木草皮高低錯落,景觀小品點綴其間,電氣設備樓圍墻的“卵石散水” (一種古老的排雨方式)新穎別致,體現了現代水利工程建筑的新理念,即 從“功能性水利建筑”轉向“景觀水利建筑”。
從泵站出來,沿水道向北,我們跟著監測員來到大寧調壓池。南水在這里調節壓力后,將兩路分流,分別通往團城湖、南干渠,來水還可通過退水口流入鄰近的大寧調蓄水庫。
大寧水庫原是一座滯洪水庫,為分流蓄滯永定河洪水而建。歷史上永定河,“遷徙無定、善淤善決,猶如一匹生性難馴、暴烈不羈的野馬。”湍流所至,泥沙俱下,平原河道常漫溢淤決,多次改道,因此有“小黃河”、“無定河”的別稱。上世紀80年代后,永定河干涸,大寧水庫沒有了水源,庫底朝天,荒灘一片。
2011年,作為南水北調調蓄設施,大寧水庫開始改造。冀水進京,這里又恢復了碧波蕩漾、群鳥嬉戲的美景。
無暇賞水景,張妍和郭碩迅速取完水樣,與我們道別,下班前他們還要趕回團城湖取樣、化驗。在下一次監測取樣前,他們將出一份詳細的水質報告,作為水質安全防護的重要參考依據。
紅紅的日頭掛在不遠處翠綠的山崗上,追逐著監測員們匆匆的腳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