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黑的濕污泥進去,干污泥出來,雖然看起來進進出出都是“污泥”,其實已經起了變化,“干污泥”放到煤氣灶上一點就著,而其熱值能達到4500千卡,與標煤不相上下。17日,在第八屆中國污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利用技術論壇上,蘇州市創新凈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污泥合成生物質燃料技術”,以投入小、成本低、無污染的優點成為論壇焦點。
污泥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但利用好它并不容易。目前,蘇州市區每天的生活污泥產量在500噸左右,近年來,蘇州市也不斷在為污泥尋找更好的出路,探索污泥處理的新途徑。經過兩年的不斷研究和實踐,蘇州市創新凈化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污泥合成生物質燃料技術”進入試運行階段。
在該公司位于相城區望亭鎮的廠區內,一臺絞盤式的機器不停往傳送帶上吐出黑色的“煤餅”。這種“煤餅”與以前居民家庭使用的“蜂窩煤”外形相似,約為15厘米見方的正方體,餅中間有四排洞,以利于燃燒時通風。掰下“煤餅”的一塊,放到點燃的煤氣灶上,黑色“煤塊”立刻燃起了黃色火焰。
“這種看似煤塊的燃料,其實不是我們普通用的煤炭,而是一種用生活污泥合成的生物質燃料。這種燃料70%的成分為生活污泥,另外添加了秸稈等生物質和一些燃料調配劑。”該公司董事長介紹,一般來說,從生活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污泥經過機械脫水后,含水量還是高達80%左右。這樣的濕污泥經過這套工藝后,能夠將污泥干化至含水率40%,此時的污泥再與生物質(包括秸稈、鋸末、稻草等)、燃料調配劑等混合加工,從而生產出這種環保型復合生物質燃料,可應用于發電廠、工業窯爐、城市供熱等領域。
與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污泥處置工藝相比,該公司的這套工藝很“平民化”,“不僅整套生產工藝投入成本減少一半,而且運營成本也只有平均工藝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僅節能還減排。”按照目前的工藝流程,這條生產線如果正式投入運行,每天能處理50噸濕污泥,3噸濕污泥能生產出1噸生物質燃料,這種燃料的熱值能達到4500千卡,與標煤的熱值不相上下,而價格只有標煤的70%左右,因此市場前景比較大。刨去電費、人力等全部成本,每噸濕污泥的處理成本只需50-1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