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3日從山西省環保廳獲悉,地表水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實施3年來,山西省共扣繳流域水污染防治資金6.09億元,獎勵2.2億元,在這一經濟杠桿的撬動下,山西省地表水優良斷面比例上升了19.1個百分點,重污染斷面比例下降了29.6個百分點。
煤多水少,有限的水資源也曾有水皆污,為改變這一狀況,省政府2009年下發了 《關于實行地表水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的通知》,拉開了省考市、市考縣、縣考企業,污染下游罰上游、凈化下游獎上游的水污染治理大幕。2010年初,磁窯河文水段因“污染下游”直接扣繳了2340萬元,該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我省企業被動治污向主動治污的轉變。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探索這一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但時至今日未出臺相關政策。我省率先嘗試,并不斷創新,先后對考核標準進行了兩次修訂和完善,最后形成了根據斷面水質進行梯次扣繳、獎勵的生態補償機制。
用好這筆數額巨大的生態補償資金,是確保治理效果的根本。省環保廳將其用于3個方面:一是生活污水治理,對降低污水排放濃度和水量的工程給予支持。二是工業污水治理,通過資金支持,引導企業對達標排放的廢水進行深度處理,實現中水回用、廢水不外排。三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無主污水治理,生態補償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整合各方資金進行治理。
短評
探索更多的好制度
與看得見的霧霾天相比,水的污染往往看不見。
看不見并不代表沒有污染和危害。如果說霧霾在有靜風狀態下只會“污染一陣子”,那么經管網排放的污水流入河道后,就會“污染一輩子”,甚至幾輩子。
可喜的是,山西省在3年前就出臺了地表水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生態補償機制,形象一點說,就是誰污染下游罰誰,誰凈化下游獎誰。與以前的大會小會強調、苦口婆心講理、深更半夜突查效果并不理想相比,這次的動作只拿數據說話,顯得有點靜悄悄,但效果卻比以前要好很多,原因就是這一機制頂層設計到位,措施執行有力,效果自然立竿見影,企業在“真金白銀”的經濟杠桿面前開始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河道里的水開始向越流越清的趨勢轉變。
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質是生態責任和生態利益的重新分配,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已有經年的山西猶如久旱逢甘霖,但這一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還需長期探索和不斷實踐,三晉大地要想天藍水綠、青山依依,不欠生態新賬、多還環保舊賬,依然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