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西昌市西溪鄉營盤村農村家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的監測結果出爐,結果顯示,COD、SS(水中懸浮物)、氨氮、動植物油四個指標的去除率分別為50%、80%、40%、60%,這意味著,西溪鄉試點的20戶家用生活污水經過無動力裝置處理達到了農用灌溉標準,可以排放。
“現在出水水質合格,下一步可以在全市鄉鎮進行推廣。”西昌市環保局副局長曾繼平介紹說,今年西昌市將在6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中選擇農戶試點農用污水無動力裝置處理。
隨著西昌市西溪鄉農村家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的試點成功,以及會理縣鄉鎮污水處理站的投入使用,涼山州治理農村環境面源污染實現多個突破。
無動力污水處理裝置試點成功
8月2日,記者走進西溪鄉營盤村村民代興全的家,他正在招待前來了解污水處理裝置的村民黃輝蓮。偌大的院落一角種植一片葡萄,葡萄樹下一群雞正在覓食,樹下可見不少的雞糞,可是即便這樣,院子里難見蒼蠅蚊子,也無任何異味。
“這就是裝了污水處理裝置的好處,從上個月裝置完工后,就難見蒼蠅蚊子。”代興全說,養雞場在夏天不見蒼蠅蚊子,這對于村民來說是一件新鮮事,污水處理裝置完工后不少村民陸續前來取經。
代興全家的污水處理池屬于周圍7戶村民聯戶建設,污水沿著地下管道流向80米外的污水處理裝置,經過氧化池處理排放。此外13戶是單戶單建,今年4月開始建設,6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聯建平均每戶投資7000-8000元,單建每戶為4000元。
“今天是專門來看看污水處理裝置效果的。”黃輝蓮說,她家正在向政府申請原址修建新房,打算把沼氣池和污水處理裝置一并建了。
“污水通過管網進入處理裝置后,經過隔油、除渣、水解氧化以及厭氧處理后,進入填料床,通過物理沉淀、過濾、化學微生物代謝,植物吸收代謝等過程實現污水的凈化。”負責此工程的西昌市泰格瑞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培富介紹說,此裝置最大的特點是無動力,可以節約運行成本,適合在農村推廣。
“效果出來后,其他村村民報名建設的積極性非常高。”西溪鄉黨委書記肖波說,為了鼓勵老百姓建設污水處理裝置,以后每建一個政府補貼1000元,目前正在進行報名統計階段,預計有80%村民自建該污水處理裝置。
會理4個鄉鎮污水處理站啟用
今年6月,會理縣鹿廠鎮、黎溪鎮、通安鎮、益門鎮4個鄉鎮污水處理站先后正式啟用,成為涼山州首個擁有鄉鎮污水處理站的縣。
“污水處理站的投入使用,大大提升會理縣的農村污水處理率。”會理縣環保局生態股股長康億紅說,4個污水處理站每個投資為150萬元,日處理能力為15萬噸。
據測算,會理縣鄉鎮建成區生活污水產生量每年預計為150萬噸,已建成的處理設施(包括化糞池,記者注)處理能力為52.5萬噸/年,4個污水處理站投產后處理量可達60萬噸,累積為112.5萬噸/年,污水處理率達到75%。
康億紅說,得益于4個污水處理站的投入使用和今年9月將投入使用的日處理能力為一萬噸的縣城污水處理廠,會理縣已初步建立全縣的污水處理網絡體系,“村里是污水處理池,集鎮是污水處理站,縣城是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全覆蓋。”
鄉鎮建成區污水處理率直指40%
“對于涼山州,我們鼓勵使用像西溪鄉這種無動力或者微動力的污水處理設置,投資小運行成本低,適合推廣。”涼山州環保局生態科科長郭強介紹說,目前涼山州農村污水處理依然處于比較薄弱的階段,西溪鄉的試點成功無疑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鑒樣本。
“十一五”期間,涼山環境監管工作著力于解決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點源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村環境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相對較小,正因為此,“十一五”期間的污染普查調查結果表明,廢水中化學需氧量和總氮近一半來自于農村面源,農村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水環境質量難以改善的重要制約因素。
“去年,涼山州在重視點源環境污染問題的同時開始著力農村污水處理。”郭強說,農村污水處理被納入了各縣市創建生態鄉鎮和彝家新寨建設的配套項目,“今年,除了西昌市和會理縣外,其他15個縣要建2個以上的省級生態鄉鎮,細胞項目中就包括這種小型的污水處理設施。”
根據《涼山州“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十二五”期間,除了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16座之外,涼山州還將推進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在人口集中、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分級別建設一批小型生化污水處理廠、一級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池、小型氧化溝等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到2015年,鄉鎮建成區污水處理率達到40%。在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管網不能覆蓋的區域,適宜發展沼氣的推行生活污水沼氣凈化處理技術,實現達標排放或就地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