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洋經濟新興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不久的將來,廈門市民家中自來水管里流淌的,可能會是經過淡化處理過的海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推動下,廈門海洋經濟新興產業開始蓬勃發展,根據最新規劃,到2020年,我市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每天5萬噸。 廈門海水淡化技術全國領先 資料顯示,廈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947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41%。實施海水綜合利用,解決淡水資源匱乏現狀,改善城市用水結構,成了我市的重大課題。 據了解,目前一批海水綜合利用的關鍵技術已在廈獲得突破,值得一提的是,“電膜法海水淡化技術及成套設備”通過技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納米催化微電解凈化每噸水能耗僅0.0048千瓦時,將運用于未來廈門海水淡化預處理和海水直接利用的凈化與消毒。 有關部門昨天表示,接下來,我市還將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化,把廈門打造成為海峽西岸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城市,海水淡化能力在2020年將達到每天5萬噸。 馬鑾灣東坑灣試點潮汐發電 不僅可向大海要淡水,海洋孕育的巨大能量也可為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能源。記者昨日獲悉,接下來,我市將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試驗基地的建設,重點開發潮汐能、波浪能發電。其中,利用潮汐發電,我市將率先在馬鑾灣和東坑灣展開試點。 最新規劃顯示,到2015年,我市將初步建成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產業總量達到135億元;而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力爭達到450億元,廈門也將成為海西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