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南6月26日電 (記者 孔凡元)“12年前,由于黃河水時斷時續,這里一度面臨著濕地無水、干涸退化的窘境。調水調沙帶來的生態補水,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生機。”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旅游局副局長孫海燕26日表示,大量黃河水的注入使得黃河入海口的濕地環境得到有效修復,眾多兩棲動物和鳥類回歸,呈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景觀。
記者當日從山東省黃河河務局了解到,從本月19日開始,黃河防總聯合調度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水庫,實施黃河2012年汛前調水調沙。到24日上午黃河下游最后一個水文站山東省利津站流量達到1290立方米每秒,標志著黃河第14次調水調沙的水頭已順利入海。目前山東省濼口以上水文站流量均已達到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預計今后幾天流量還會緩慢增加。為確保黃河調水調沙期間行洪暢通,黃河山東段54座浮橋已全部拆除。
黃河調水調沙始于2001年,主要目的是深化對黃河水沙運動規律的認識,減少水庫淤積,維持或擴大下游主河槽過洪能力,并促進河口三角洲生態系統的良性維持,努力實現生態調度與調水調沙的有機結合。
山東省黃河河務局資料表明,今年已進入第14次的黃河調水調沙,使下游的主河槽得到沖刷,過洪能力增強,黃河入海口濕地逐步實現生態恢復和良性維持。黃河調水調沙累計進入下游總水量超過了500億立方米,從小浪底水庫泄出泥沙的總量為4.12億噸,而大水沖刷下,進入渤海的泥沙總量則接近8億噸。在小浪底水庫攔沙和調水調沙運行的雙重控制下,山東黃河主河槽12年間平均刷深了1.5米,主槽最小過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011年的4100立方米每秒。連續12年的調水調沙,不僅實現黃河不斷流,也讓山東沿黃及相關地區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山東年均引黃供水量達60多億立方米,供水范圍覆蓋全省一半以上的的耕地和48%的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