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柑子口村和余坪村的村民今天6月1日上午與下游一家水電企業簽署了一份特殊的合作備忘錄。
記者看到,這份用中文、英文和彝文三種語言書寫的備忘錄規定,只要未來三年內兩個村子能夠減少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水電企業樂山鑫河電力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就需為這種生態服務的提供買單。
在備忘錄上,來自余坪村、柑子口村、樂山鑫河電力公司以及勒烏鄉政府的代表,鄭重地在合作備忘錄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官料河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大渡河的一條支流,流域面積面積1380平方公里。位于上游的余坪村和柑子口村村民的主要生計來源是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薪柴是農戶們的主要能源。
長期以來,當地村民在坡地上過度耕種放牧、種植單一物種、每年翻地4-5次、大量無序砍伐薪柴……這些生活方式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據統計,自1980年代以來,當地土壤厚度至少減少了80-100厘米。水土流失不僅讓土壤日益貧瘠,也對位于下游的水電企業帶來負面影響。
樂山鑫河電力的幸福一期、幸福二期水電站分別位于兩個村莊下游,上游水土流失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泥沙淤積、庫容減少。
2010年下半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選中官料河流域開展“流域生態有償服務項目”(EPWS)項目的試點區域,并在村民和企業之間搭建了平等的對話平臺。
今年3月中旬,余坪村和柑子口村的村民召開了全村大會,村民們明確了在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增加收入的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份備忘錄集中表達了上游居民和下游企業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共同意愿。”
柑子口村和余坪村的彝族老鄉第一次認識到,改變自己的耕作方式,少砍樹,多種樹,能夠為下游提供生態服務,并對整個流域產生影響;而位于官料河下游的樂山鑫河電力,則正式認可了自己能夠從上游居民進行的水土保持中受益,如縮減因泥沙沉積而產生的清淤和停產檢修成本,并愿意為這種服務支付相應的費用。
上游水土流失減少了,水電企業增加的庫容可以存儲更多的水利資源用于發電。
據介紹,這種“下游企業為上游生態服務買單”的模式,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推廣的EPWS的核心理念。
與傳統的生態補償項目不同,EPWS在肯定生態服務價值的同時,強調要清楚識別生態服務的提供方(賣家)和受益方(買家),并通過市場化的機制讓買賣雙方共同協商確定生態服務的價值和買賣方式,并最終使生態服務功能得以發揮。
“EPWS項目帶來了解決流域問題的全新視角。它將生態流域的保護工作與市場機制掛鉤,為各個利益方共同搭建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 WWF生物多樣性及項目實施代理總監凌林對記者說。
凌林認為,通過促成下游企業以公平合理的價格,自愿購買上游社區所提供的水土保持服務,改善上游社區土地利用以及生產生活的方式,從而達到了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該流域生態環境的目的,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贏”。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生態補償項目協調員Julio C. Tresierra介紹,自2007年以來,世界自然基金會已經分別在秘魯、印度尼西亞、坦桑尼亞等5個國家開始開展和實施EPWS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峨邊官料河的EPWS項目,搭建了一個地處自然保護區周邊的貧困社區、電力公司和當地政府組成的三方合作平臺。我們希望在適應中國現實情況的前提下,EPWS模式能夠為政府、保護機構提供解決發展與保護問題的另一種視角,通過建立一種創新的財務模式,有效解決流域保護的問題,廣泛應用于面臨同樣或類似生態問題的流域。”Tresierra說。
相關:
EPWS項目
EPWS(Equitable Payments for Watershed Services) ,流域生態有償服務項目是一種上下游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流域環境管理的模式。項目通過改變貧困社區的基本農業實踐,敦促其采用可持續的土地使用方式,從而修復和保護了上游生態系統完整性。使上游社區居民的生計得到改善,下游地域居民生活、工業以及商業水資源使用者得以享用可信賴的、可持續的高質量水資源供給。
2010年下半年,WWF成功地將EPWS模式引入到中國,希望其成為有效解決中國流域環境問題的方法和工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