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難題。茶陵探索出一種新的治理方法——生態濕地處理法。4月28日,記者在下東鄉黃堂、楓樹等村看到,一塊塊占地160平方米左右的生態濕地內,美人蕉、黑麥草等植物迎風搖曳。當地一位村民說:“這不是村里的綠化工程,而是一個個水環境‘凈化器’,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流經這片濕地后就會變成清泉,流入村中的河流。”
“村里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通過下面的管道,匯集到一座集沉淀、生化、過濾功能于一體的沉淀池里,池上覆有土栽種根系發達的水生植物,充分吸收污水中分解的有機物,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經過處理的污水能夠達標排放。”楓樹村村民羅細來說,建造一個這樣的戶用型生態濕地只需2000元左右。
過去,當地農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進溪水里,到處污水橫流,溪水水質變差,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今年,該縣投資750萬元,首先在下東鄉黃堂村、舲舫鄉官溪村等5個村推廣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區,興建人工濕地。現已鋪設污水管網2000多米,建成和在建的人工濕地480多座。全年擬在這些示范村建設人工濕地1541座,并于6月底前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