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南水北調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遠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其中,丹江口庫區移民的搬遷安置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難點和關鍵。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搬遷安置丹江口庫區30多萬移民,移民群眾基本滿意,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搬遷目標。日前,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成員、副主任蔣旭光與來自河南、湖北兩省的移民干部和移民代表共同探討南水北調工程移民難題是如何破解的。
對話人 ——
蔣旭光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黨組成員、副主任
王樹山 河南省南水北調辦、省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指揮部辦公室主任
宮漢橋 湖北省移民局副巡視員
姚根懷 丹江口庫區移民、河南省中牟縣劉集鎮姚灣村黨支部書記
豐廷彥 丹江口庫區移民、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辛安渡辦事處紅星農場
農民
主持人 ——
李 力 經濟日報農村新聞部副主任
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任務艱巨,難在安置人口多、搬遷時間緊、搬遷安置強度大、近三分之二需要外遷。移民工作之所以能夠積極推進并取得初步成效,得到移民群眾肯定,從根本上說,是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了移民工作的全過程。
有了地,有了房—— 移民群眾成為工程建設的受益者
蔣旭光:水庫移民是困擾全世界水利工程的共同難題,被形容為“天下第一難”。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任務艱巨,工作難度很大,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順應和尊重移民意愿,制定合理惠民的移民補償補助政策,并不斷調整完善,在工作中不折不扣地執行落實到位,把維護移民群眾合法權益放在首位。
以往對房屋等補償固守“三原”的原則,即原標準、原規模、原功能。這次南水北調移民貫徹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制定惠民政策。主要是考慮到丹江口庫區大多數是二次移民,甚至多次移民,移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條件較差,房屋面積小、標準低。這次對人均住房低于24平方米的給予專門補助,確保人均住房不低于24平方米。同時,對農村移民每人還要保證有一份耕地。我們要讓移民群眾都成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受益者,努力把南水北調移民搬遷辦成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
王樹山:確實,從生活安置、生產發展方面,這次政策和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以土地為例,每一個農村移民得到的土地補償面積都有了相應的提高,移民確保人均旱地1.4畝或水澆地1.05畝。通過這次搬遷,移民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和國家發展帶來的成果。
宮漢橋:我們湖北省的移民也通過搬遷得到了實惠。搬遷前移民土木結構的房屋占到了一半以上,搬遷后全部建為磚混結構;搬遷前,人均住房面積約21平方米,搬遷后,移民住房面積和結構都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土地方面,在落實國家安置標準的基礎上,搬遷后還考慮了集體發展用地。
蔣旭光:農村移民全部得到了有土安置,這非常重要,就是說農民的命根子——土地始終在自己手中。我認為,移民搬遷得以順利實施,確保移民群眾的核心利益是關鍵。要把移民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安排好,要把移民建好房屋與調整得到土地作為核心環節切實安排到位。
王樹山:庫區當地很多農民有養雞、養豬的傳統習慣,為此,河南省自己規劃建起一些養殖小區,專門劃一片土地用來讓移民群眾養雞、養豬。在房屋戶型選擇方面,河南從社會上征集美觀實用的戶型設計方案230個,經專家論證后精選出了46個獲獎設計方案編印成冊,發放到每個移民村,讓移民群眾精挑細選。最后大多數的人同意某個設計,一個村就按照這個來實施。
蔣旭光:兩省第一批移民都是統一建房。但是到第二批移民的時候,河南是統建,湖北則是自建和聯戶建。這是因為情況不同,河南第二批移民屬大規模的外遷,許多遷到幾百公里以外;而湖北第二批移民主要是后靠,大多在本鄉鎮。兩省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最終效果都很好。總體看,國家移民補償安置政策的全面落實,省內支持優惠措施的逐步到位,地方幫扶措施的及時跟進;實施中,把政策交給群眾,透明公開,親情操作,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促進了移民工作的順利推進。
宮漢橋:湖北省政府先后出臺了對外遷移民個人購買農機具、種子、化肥等生產性補貼,以及養老保險、移民房屋及其圍墻建設和室內基本裝修等多項補助措施。在國家政策之外,人均各項補助超過1.5萬元,移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在內安移民建房中,各縣市區出臺“以獎代補”措施,對配合拆遷、按時建房、及時搬遷的移民實行分階段獎勵,人均獎勵額度超過4000元,緩解了建房難、建房慢問題。
姚根懷:如今,我們村里家家基本上都是二層樓,還帶門樓。基礎設施也很完善,統一安裝有線電視等,村村有學校、衛生室、村民活動室、農村電教室。
蔣旭光: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難在安置人口多、搬遷時間緊、搬遷安置強度大、近三分之二需要外遷。移民工作之所以能夠積極推進并取得初步成效,得到移民群眾肯定,從根本上說,是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了移民工作的全過程,是高度關注民生,實施科學移民、和諧移民的結果。
吃了苦,流了汗——
移民干部忘我工作甚至用生命兌現諾言
在移民安置工作過程中,移民群眾顧全大局、為國分憂,移民干部負重拼搏、吃苦耐勞,涌現了很多感人事跡。移民工作順利推進,實現移民群眾平安搬遷、和諧安置。
蔣旭光:搬遷安置過程中,我們深深為廣大移民群眾顧全大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為移民干部負重拼搏、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而感動。搬遷安置過程中兩省出現了許多爭當移民的情況,從一個側面說明移民群眾對安置工作是認可和肯定的。不斷涌現的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電視劇等藝術手段表現了社會各方面的感動。
宮漢橋:在工作中,先后有多位移民干部因勞成疾,病逝在工作崗位上。他們中有鄉鎮干部,也有村干部。丹江口市均縣鎮是全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人數最多、任務最重的鄉鎮,動遷人口2萬余人。鎮黨委副書記劉峙清因勞累過度,于去年病逝在移民工作崗位上,年僅42歲。他先后52次赴棗陽、宜城,完成了2300多戶9100多人次的移民搬遷護送任務。
王樹山:河南省的情況與湖北類似,在整個移民搬遷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移民重大傷亡事件,卻有300多干部暈倒在搬遷現場,他們用健康甚至生命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從遷出地到安置地,移民干部肚子里裝的故事,幾天幾夜說不完。
姚根懷:移民干部確實是吃了苦、流了汗,他們干的這項工作很偉大。我們老百姓也很理解他們。我看到和聽到的感人故事很多,移民搬遷結束以后,有的移民干部坐在江邊,放聲痛哭;有的移民干部住進醫院,接受治療;有的移民干部在家連包3天餃子,以補償對家人的虧欠。
王樹山:河南兩年內移民16.5萬,這么多人從百余個溝溝洼洼出來,沿著淅川僅有的兩條交通動脈,才能進入高速公路。集中搬遷期間,分級成立了專門搬遷指揮部,交通、公安、衛生、電力等部門全力以赴保障搬遷。每批搬遷都是一場戰役,貨物裝卸,對老弱病殘孕特殊人群排查護送,搬遷車隊有序進出和停放、途中控制速度,就連中途停車吃飯、上廁所的問題也都要考慮在內。每批次搬遷都有干部護送,沒有出過大問題,很不容易。
蔣旭光:在移民安置工作過程中,我們加強了移民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確保移民群眾平安搬遷、和諧安置。
搬得出,能致富——
移民新村建成新農村的樣板村
庫區移民群眾“搬得出”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移民群眾真正“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是一個長期過程,還需妥善解決移民出行、入學、就醫等方面的問題,完善新村基礎設施運行機制,保障生活質量穩步提高。
蔣旭光:庫區移民群眾“搬得出”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移民群眾真正“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是一個長期過程,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我們要進一步整合各類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多渠道幫扶移民,實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轉變。這就要加大政策幫扶力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移民生產、就業技能培訓,積極幫助移民創業,落實幫扶責任制度。進一步探索制定適合移民發展致富的規劃,尋找和推進新的收入增長點。
宮漢橋:為實現您說的這個目標,在移民政策之外,省財政又拿出2億元,用于扶持移民發展生產,保障移民新村正常運轉。繼去年省政府人均安排500元生產發展資金后,今年又安排1000元,擬發展一批“短平快”的小項目,支持幫扶移民盡快增收。潛江、天門等市在省專項扶持經費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又出臺了一系列補助、補貼、獎勵辦法,一批移民已率先走上致富之路。據統計,全省各級各部門累計投入資金近20億元,支持服務移民搬遷安置。
豐廷彥:鄉親們常說,背井離鄉是一種痛。剛搬遷時,我們也曾迷茫過。但是駐村干部始終與我們在一起,通過細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及時化解了我們的思想疙瘩,為我們開辟新路指明了方向。我帶領部分移民去年成立了福農益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了“玉福農”商標。公司現建有標準食用菌大棚基地65畝,年收入可達60萬元,還能安排移民就業30至50人,人均月收入約2000元。
宮漢橋:去年,湖北省累計下撥移民培訓資金2838萬元,組織1337名南水北調移民參加中、高職業教育;完成各類技能培訓380期約43000人次。2011年外遷安置的7萬多移民,達到每戶培訓一名移民的基本目標,安置就業率100%,穩定就業率達95%以上。
姚根懷:我跟鄉親們說,移民不是特殊公民,要過上好日子,必須靠我們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農村遍地是黃金(1660.10,-0.20,-0.01%),關鍵看你用心不用心。”我們用土地流轉形式建設日光溫室33座,水產養殖380畝,兩年來喜獲豐收。今年計劃再建日光溫室50座,建成一個年存欄5000頭的生豬養殖場,增加人均經濟收入,讓姚灣移民早日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蔣旭光:移民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好成效,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兩省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基層組織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發揮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營造社會氛圍,集中中央和地方各種優惠政策向移民傾斜,不光是移民部門,現在水利、農業、林業、商貿、國土、環保、衛生、公安、文化、廣電等部門都積極參與進來了,集成資源,形成合力。
宮漢橋:我們把移民新村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水、電、路、氣、房”等一次性考慮到位,建成了一大批有一定規模、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移民新村,普遍達到或超過了當地新農村的建設標準。此前庫區農村鮮見的太陽能照明燈、健身器材、圖書室、農家超市等都走進了移民的新生活。
王樹山: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現在河南省一共建成208個移民新村。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移民搬遷作為改善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契機。移民新村配備齊全,有的移民村還通上了天然氣、用上了太陽能路燈。可以說,每個移民新村整體水平超過了當地村莊10余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真正實現了移民群眾一代人建設三代人居住的愿望。
移民群眾還擔心孩子的上學問題,特別是對8歲到11歲的孩子,剛到異地,出村上學不放心。當時我們和教育廳出臺舉措,讓三年級以下的學齡兒童,不出村就能上到三年級,11歲以后再出村上學。如今每個移民村,即使是242口人的一個小村也都建有一所三年級的小學。
蔣旭光:移民訴求隨著時代和安置階段變化而不斷變化,對其精神和文化需求也需高度重視。要排查化解并妥善解決移民出行、入學、就醫等方面的問題,完善新村基礎設施運行機制,保障生活質量穩步提高。
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突出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集成中央和地方各種優惠政策向移民傾斜,把移民新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