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灤入津水污染15年代表建議修改上位法
“據我長期的實地調查,‘引灤入津’的水質已遭到污染。”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府參事曹大正向《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表示。 在對“引灤入津”水質保護的研究中,曾親歷引灤入津的曹大正切身感受到,跨流域引水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法律。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曹大正表示:目前引灤入津水質治理問題,在今后南水北調中,甚至是涉及到跨流域調水的省份,都會碰到類似問題。 引灤水污染15年未根治 “同志們,咱們喝的每個茶杯里的水,都有一滴遵化污水。”15年前,供職于水利部門的一位天津市政協委員的一句話,使天津市開始意識到引灤水質的污染問題,但15年后,這一問題仍未根治。 天津市水務局 (引灤工程管理局)水資源管理處副調研員楊應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幾年引灤水質沒有惡化,但如果從氮磷指標來看,供應天津的水質是劣五類。” 楊應健指出,近些年天津市著力治理水源,但引灤水污染源只有15%來源于天津市,其他70%以上來自于河北遵化以及承載庫區,這些范圍在天津的行政管轄范圍之外。“治污若沒有河北省、天津市的財政支持是不行的。”天津水務系統人士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天津市發改委獲悉,天津市、河北省于2009年簽署相關協議,天津市每年拿出2000萬元資金幫扶河北省,用于保護灤河水源。2011年,該治理資金已提升至3000萬元/年。 “天津市只占15%的污染水質治理就花了3億元,而占污染80%以上的上游水源地治污,每年就3000萬資金,這怎么治理?”天津市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天津市相關政府人士表態稱:天津市也愿意投入一點,畢竟老百姓還要依賴引灤入津的供水,“我們愿意做工作,但更多的還得河北省完成,畢竟上游水源地不在我們管轄范圍之內。” 事實上,2010年環保部、水利部曾成立聯合調查組,調查引灤沿線水質現狀,之后多次召開會議,要求天津寫一個關于生態補償機制的方案,并要求河北省依法劃定水源保護區。 “天津把相關方案上報環保部,而至今河北省引灤保護區并沒有劃定。”天津市環保局、海河水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代表建議修改上位法 “天津市現在雖然一直給錢,但卻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對于解決之道,曹大正認為,首先是立法,然后加大流域管理權力。“天津市目前發現的問題,在南水北調都會出現。”在曹大正看來,天津市目前遇到的問題,涉及到跨流域調水的省份,以后都會碰到類似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月份在南水北調東線南四湖流域調查時,當地多位環保局人士表示:因為水本身的流動特性,誰污染誰治理的法則很難實行,推諉之事在所難免。 2003年,初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曹大正即建議對“跨流域引水”立法。曹大正說,引灤入津工程是我國第一個跨流域引水工程,引灤管理者對于跨流域調水最有經驗。最后根據建議,國務院成立了《南水北調管理條例》,但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成為了下位法。 在曹大正看來,下位法是各地根據上位法制定的實施細則,而如果將“跨流域引水法”立為上位法,今后跨流域引水出現問題時,就不會出現地方行政阻礙。基于此,在十屆、十一屆共10年全國人大代表任期中,曹大正每年都有關于水的建議,其中大部分是修改案,主要涉及《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的修改。 他表示,在經濟發展中,立法任務永遠不能休止,現在水質治理就是進入深水區了,進入深水區以后,就需要摸索出一個經驗來,這個經驗最后還是要真正落實到老百姓身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