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作為唯一至今還活著的、流動著的文化遺產,自2006年被中國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來,申遺工作牽動了各方目光。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杭州境內7個遺產點整治工作已經開始,并于今年5月份完成。
記者從遺產預備名單中看到,浙江省涉及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5個城市, 總有14個遺產點被選入“立即列入項目”。而其中杭州段占了7個,分別是水利通判廳遺址、洋關舊址、通益工益紗廠舊址、杭州拱墅運河歷史街區、富義倉、杭州鳳山水城門遺址、西興過塘及碼頭,其中四個點在杭州市拱墅區范圍內。
據悉,目前世界上已經有5條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法國的米迪運河、比利時的中央運河的四條吊河、加拿大的里多運河、英國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橋運河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7世紀運河區。價值各不相同,但均反映了運河隨著技術變革和使用周期不斷適應與變化的功能。
而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山河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與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佛大佛塔并稱為世界古代最宏偉的四大工程。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平認為,杭州位于京杭大運河的南端,運河是杭州的生發之河,是杭州的“城市命脈”,是杭州成長的“母親河”、維系城市興衰的“生命河”。
以杭州拱墅歷史街區的橋西歷史街區和小河直街歷史街區為例,小河直街保持了運河畔清末明初的居民風格。橋西歷史街區反映了清末地方城市建設的風貌特色,保存著近代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生產廠房、生產工具及航運機械,還保存了飲食、禮儀、民俗、倫理等社會文化載體。洋觀舊址則位于杭州市二醫院內,三幢二層紅磚建筑是清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與日本政府在杭州設立“海關”開港通商,即“洋關”。
“通過‘申遺’,京杭大運河完全可以形成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的文化自然景觀帶,在保護和弘揚中華千年文化的同時,還能使京杭大運河沿岸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著名雕塑家朱炳仁等專家在建議申遺時提出的觀點。
這一觀點正好與運河南岸的杭州市拱墅區打造文化名區相吻合,成為該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重大契機。杭州市拱墅區文廣新局謝作盛認為,“申遺不僅僅是挖掘歷史遺存,申遺歸根到底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當代生活,還原當時的社會形態。為沿岸人民提供精神支撐,最終形成旅游開發產品。”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杭州境內7個遺產點整治工作已經開始,并于今年5月份完成。
今年作為運河申遺整治啟動年,據悉遺產申報點的普查修繕是全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橋西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不僅還原了敬勝里民居、橋弄街商鋪和中心集施茶材會公所等歷史建筑,還興建了公園、碼頭,橋西板塊內的高家花園、洋關、桑廬、通源里等遺跡得以修繕重現,在工廠原址上還開放了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三個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此外,一系列以申遺為底蘊文化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圖書館、文化體育公園、電影院、博物館等一批文化項目相繼落成。通過元宵燈謎、端午龍舟賽、群眾文化表演等,使一批群眾熱情參與運河申遺保護中。
“文化就是為百姓服務,提高生活品質。”謝作盛理解的文化很簡單:文化就是逐漸深入潛移默化的過程,文化也可以花小錢辦大事。悄然間運河沿岸打麻將的人少了,愛運動的人多了;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人少了,業余拿起毛筆練字、看書的人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