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成88個水質監測自動站
安江苯酚污染和苕溪水污染事件還記憶猶新,當時就有很多人提出一個假設:如果給這些水源附近都裝上“探頭”,是否我們的應對能更加迅速? 現在,這個假設已經成了照進現實的陽光—— 28日,浙江省環保廳舉行了全省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建設項目工作驗收會,全省在81個飲用水源地建設了88個自動站,這些自動站將在今年年底前正式運行。 自動站就好像一個智能“探頭”,它能監測這些水源地的水質質量,如果發生水質惡化,會立即以手機短信的形式通知管理人員,而環境監察人員也會第一時間根據情況采取相應預案。 每個水源,都有量身定制的“個性指標” 也許大家還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咱們就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杭州的九溪水廠也設立了一個水質監測自動站,而且還是整個系統中監測指標最多、最全的超級站。 這個站點就建在取水口附近,從遠處看是一座普通的小房子,但里面可大有玄機,一共安裝了9臺不同類別的大型儀器柜。自動站如何工作?顧名思義,基本上可以實現自動控制(如圖)——每隔4個小時,水泵先把要監測的水抽上來,接著送進小房子里一排一人多高的分析儀里進行分析,由于每條河流或者湖泊水庫的情況都不一樣,監測的指標也不盡相同。 比如九溪水廠的自動站需要分析的指標除了PH值、溶解氧、水溫、濁度、電導率、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等常規指標外,還有藻類、急性毒性、重金屬(鐵、錳、鉻、鉛、鎘)、有機物等“個性指標”。 所謂“個性指標”是根據這條河流或者水庫湖泊在往年通常會超標的一些指標來確立的。 每個指標都有一個報警值,比如高錳酸鹽指數的報警值是6毫克/升,氨氮的報警值是1毫克/升。如果自動站分析出來的結果超過了報警值,就會自動向工作人員的手機發送報警短信,工作人員可以立即再采水樣進行分析。如果確認發生了異常情況,環境監察部門馬上會采取相應的應急預案。 兩年建成88個自動站,為了讓大家喝上“放心水” 一個短信,就能預警。為什么要建設這套系統? 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邵衛偉說,浙江省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建設項目提出于2010年,在省環保廳牽頭下建設,是浙江省政府2012年十方面實事之一。“以前,水質出現異常的話,一般是通過環保巡查、群眾舉報來發現的,受限很多。如果水質出現波動了,往往不能及時捕捉,存在安全隱患。” 而這次包括杭州九溪水廠在內,這套遍布全省水源地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分布在全省81個飲用水源地(我省現有縣級以上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108個,其中在用92個,備用及在建的16個),一共建設了88個自動站,能夠分別監測和預警21個市級飲用水源和60個縣級飲用水源的水質質量,其中有固定站71套、浮標站17套,基本上覆蓋了全省縣以上主要飲用水源地。 這套系統還有一個“大腦”,就是中心管理控制系統,不僅能管控81個水源地水質,而且還能實現基于主干網的省、市、縣三級數據審核上報,在緊急情況下發出預警。 邵衛偉認為,如果能早一點用上自動監測設備,像苕溪水污染這樣的突發事件就能及早監測預警了。 省環保廳總工程師陳茜說,2012年底前我省將全面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的劃定;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排污口清理,完成保護區標志牌和界樁的設置;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合格規范飲用水源創建,真正讓全省人民都喝上干凈的水。 斑馬魚、發光細菌,也成了“水衛士” 這套系統很專業,共有藻類、生物毒性及有機物在內的40多項指標,是全國監測因子最為齊全的水質監測系統。 咱們不可能一一解讀,那就來說點有趣的。 我省對水源地水質的監測還有一項指標,叫生物毒性,這個指標卻不是用儀器分析的,而是用斑馬魚或者發光細菌來監測的。 做這種測試時,會選用身體微小、感應靈敏的青鳉魚和斑馬魚放入所取水樣中,以它們活動和生命跡象的變化來判斷水體是否存在毒性。為使數據更加可信,8條魚被分為兩組,分放在兩套不同的水樣里進行試驗,每3個月更換一次小魚。如果水質出現變化,這些小魚將會浮上水面,出現類似缺氧的癥狀。 而費氏狐菌則是一種極為敏感的發光細菌,當遇到有毒水體時,光亮度會迅速減弱。用這種方法觀測水質變化更直觀,不過目前在省內還沒有完全推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