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對外印發《高性能膜材料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以推動膜技術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保障水安全等迫切需求領域的應用。
目前,高性能膜材料的發展得到了全球范圍的高度重視,多國政府將膜技術作為21世紀高新技術進行研究與開發。《規劃》的出臺為我國高性能膜材料產業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契機,并利好多家上市企業。
市場規模達千億
高性能膜材料是新型高效分離技術的核心材料,已經成為解決制約我國水資源、能源、環境等領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共性技術之一。
《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膜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0%,將形成千億元市場規模,并培育10家上市公司。
據悉,目前全國從事分離膜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近100家,膜制品生產企業達300余家,工程公司超過1000家。我國在高性能水處理膜材料、特種分離膜材料、氣體分離膜材料、離子交換膜材料、生物醫用膜材料等方面,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膜材料。部分產品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制備技術和應用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促進了膜材料市場的增長。
《規劃》提出了2011~2015年膜產業的奮斗目標“三個提升、一個完善”,即提升技術創新力、產業競爭力、經濟貢獻度以及完善創新體系建設。例如,提升陶瓷膜、高分子超濾微濾膜等重要膜品種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及其產業附加值,提升膜法海水淡化、膜法飲用水凈化及自來水廠改造等等。
對此,國都證券研究員肖世俊對《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較完整的高性能膜材料創新鏈和產業鏈,現在亟須提升的就是技術創新力、產業競爭力及經濟貢獻度。”
肖世俊表示,《規劃》還指出到2010年我國膜產值將超過300億元,約占全球膜市場的10%,“預計至2015年我國膜產值將達千億元、約占全球產值的20%以上”。
“但這些僅為預期性指標。在約束性指標中,《規劃》提出將實現5~8種關鍵膜材料國產化;建設膜生產線3~6條,但材料類型以及生產線產能信息并沒有具體披露。”海通證券(600837,股吧)公用事業行業首席分析師陸鳳鳴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陸鳳鳴表示,《規劃》列出六項重點任務,包含基礎研究框架、關鍵的研究技術、集成示范項目以及創新平臺的建設;涉及理論體系建立、技術創新突破及具體項目落實,但具體投資規模并未給出,更多是從技術和產業發展指引角度出發。
上市公司將受益
針對《規劃》的具體內容,平安證券分析師鄢祝兵指出,水處理、特種分離及離子交換等三類膜材料有望重點受益。
他認為,在我國為解決水資源短缺與飲用水安全等重大社會問題而必將加大投資的驅動下,海水淡化用高性能反滲透膜、水質凈化用納濾膜和廢水處理用MBR專用膜材料等高性能水處理膜材料,有望進入持續快速發展期。
“而面向過程工業的陶瓷納濾膜材料、氣體分離和凈化膜材料、滲透汽化和蒸汽滲透膜材料,將在我國工業節能減排工程中大有作為。此外,圍繞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燃料電池與氯堿行業的重大需求,低成本高性能的離子交換膜也有望獲得重點突破與開發。”肖世俊表示。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上市水務工程公司包括萬邦達、碧水源、中電環保、津膜科技等。其中,主要從事膜生產的企業為碧水源與津膜科技。肖世俊與鄢祝兵均建議,投資者可關注碧水源與津膜科技。
“建議關注細分離子交換領域中,鋰電池隔膜技術與產業化的領先企業如滄州明珠、佛塑科技、南洋科技等。”肖世俊表示。
目前,全球經濟的持續下滑對各行業投資都帶來直接影響。鄢祝兵提醒,經濟持續惡化或導致相關投資低于預期,同時也要提防相關公司膜材料研發進展低于預期。
陸鳳鳴也認為,本次《規劃》的出臺超出市場預期。但是,宏觀經濟波動使得政府、企業的環保投資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環保行業競爭加劇,也使得企業盈利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投資膜材料行業須警惕宏觀經濟下行、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公司項目進度滯后等風險。”肖世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