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年從事反應性高分子新材料研制及水質凈化研究的河南省科學院化學所研究員趙亮,以“除砷、除氟新材料研制及其在飲用水深度凈化中的應用技術開發(fā)”項目通過“河南省科技創(chuàng)新杰出人才計劃”申報審核。
這意味著他研究開發(fā)的新型凈水技術和設備,將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始進入農村飲用水領域,為提高農村飲用水質量提供新的技術保證。
“約有3.2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其中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而農村現有的淺水井和水窖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問題也較為突出。”趙亮告訴記者,當前農村地區(qū)飲用水的供水保證率低、水質不達標、水型地方病嚴重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村飲用水質量的提高急需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不足40%
“十一五”期間,我國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2.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但據相關部門初步統(tǒng)計,全國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分別占用水總量的27.75%、0.88%、16.74%和39.65%;飲用水缺乏的地區(qū)占總飲水人口的10.07%,飲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的占66%,水質不安全的地區(qū)達到了23.93%。同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尚不到40%,僅有14%的村莊有供水設施,但用水器具質量和供水效率低,處理設施簡陋。
而國家2010年3月的統(tǒng)計公告顯示,2006年至2008年,全國103個縣重點抽查的131處以高氟、苦咸水等作為水源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中,有36處工程未設計水質凈化設施,占27%;有19處工程未按設計要求安裝水質凈化設施,占15%。同時,很多集中式飲水安全工程自運行以來從未進行過水質監(jiān)測。
趙亮告訴記者,因為長期從事凈水研究,他們會經常深入到農村檢驗水質和新凈水設備的實際運行效果。在此過程中,他們發(fā)現,農村傳統(tǒng)的水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挖深井,飲用優(yōu)質水。這是目前農村的主導飲水方式,但由于地下水有流動性,氟、砷等物質一般僅需一年就會重新污染水質。于是,水井便越挖越深,成本高,費時費工。另一種是通過鋁、鎂化合物進行水的凈化處理,通過機井傳輸到農戶家里。但因為缺少專業(yè)檢測和專業(yè)水井操作人員常駐,建好的水井、凈水設施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
因此,新的飲水技術突破和新型農村飲水管理,成為提高農村飲水質量的關鍵。
農村飲水管理新模式出現
趙亮對新型凈水設備的研究,起始于他對新型纖維吸附材料的研發(fā)。從2004年至今,趙亮團隊先后研制成功了12種新型吸附材料,申請、授權發(fā)明專利10項。截至目前,7種纖維吸附材料已達年產5~10噸產業(yè)化生產規(guī)模,并成功實現無紡布生產。研制開發(fā)的有機廢水富集處理裝置和全自動免維護水質深度吸附凈化飲用水裝置已在許多領域得到應用。
“我不想讓我們的新技術因得不到實際推廣而浮在空中。我們在技術研發(fā)的過程中,就始終思考著破解農村飲水‘重建不重管’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提高農村飲水質量就是一句空話。”趙亮介紹說,由于農村飲水缺乏專業(yè)人員和專業(yè)管理,河南許多地方政府投入巨資建造的飲水機井,90%以上在逐漸喪失功能。為此,趙亮提出了由政府租賃他們的凈水設備,由專業(yè)公司承包農村機井經營的全新農村飲水管理新模式。
如果按照這種新模式運營,既可解決新技術的應用和農村飲水管理對專業(yè)技術人員的需求,減輕農民負擔,又能保證農民的飲水安全和質量,促進新農村的建設。
近年來,河南省僅用于農村飲水改造的經費就達2億~3億元。如果能拿出其中部分經費進行新模式嘗試,或許能走出一條提高農村飲水質量的新路。
據悉,目前河南省相關單位已開始研究這一新模式運行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