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漳州市政府辦公室獲悉,《漳州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日前正式出爐。
“十二五”期間,漳州市計劃投入53.4億元用于環境保護領域,重點開展包括流域綜合治理、城市污水處理、大氣環境整治等8大方面、共120個項目的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2015年實現國家生態城市的目標。
水環境 飲用水更干凈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為了讓漳州市民喝到更加干凈、放心的水,規劃明確,在未來五年加強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確保飲用水水質安全,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主要水系水質等質量持續穩定達標。
水源地保護
將嚴格水源保護區內土地控制和管理,對主要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進行隔離管理,按照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嚴格限制水源保護區內的開發建設活動。
重點進行水源保護區污染源的整治,拆除一、二級水源保護區內生產性、經營性排污口及違章建筑,取締開礦、采砂及一級保護區內捕撈、旅游、垂釣、游泳等活動,搬遷或關閉一級保護區內排污單位和村莊,對來自飲用水源地以外的污染源實施建設截污工程,對一時難以搬遷的位于市第二水廠水源保護區內的豐山工業集中區要建設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及在周邊居民集中區域建設污水截污和處理設施。
污水處理
“十二五”期間,漳州市將投入14.16億元,建設22項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并大力推進現有雨污合流管網系統的改造,實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最大限度減少入河排污量,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
另外,還要加快淘汰一批工藝落后、耗水高、污染嚴重的企業,切實監管一批重點水污染企業,進一步完善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改進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工藝。
大氣環境 讓市民呼吸清潔空氣
“讓市民呼吸清潔的空氣。”這是規劃明確提出的目標。
“十二五”期間,漳州市計劃投入9.14億元,建設大氣環境保護工程共18項,確保城市空氣質量持續穩定達標。
對重點廢氣污染單位,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制度,審核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對被列為重點排污單位的,制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方案和實施計劃。對長期不能穩定達標的單位,進行限期治理。
排放不達標的車輛和二沖程燃油機動車,將被按期淘汰,摩托車使用10年將嚴格報廢。在薌城區,摩托車停止掛牌,龍文區限量掛牌。對排放不達標車輛進行專項整治。
同時,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加強場站、站臺等配套設施建設,更新和增配公交車輛,優化公交線路,鼓勵發展電車、燃氣車等綠色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市區公交加氣站。
聲環境 建成的路面可以“吸聲”
隨著城市的發展,噪聲污染越來越困擾市民。在“十二五”期間,漳州市將強化噪聲治理,開展市區環境噪聲達標區創建工作,并逐步將噪聲達標區的覆蓋范圍由市區向中心城鎮發展。至2015年,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80%。
為了減少道路交通噪聲的影響,城市內低層臨街居民樓道路兩側建設綠籬復合低聲屏障工程,并對現有人居建筑外的交通干線和聲環境嚴重超標的交通路段兩側安裝聲屏障,居民樓臨路一側安裝隔聲窗。
同時,建設低噪路面,新(擴、改)建城區道路時應選用低噪聲的瀝青材料,在噪聲擾民的路段開展建設減噪路面示范工程的基礎上,在每年的道路建設中鋪設適當的吸聲路面,并根據實際效果逐年推廣,爭取在源頭上減少道路交通噪聲。
同時,禁止審批在居民小區和居民樓內建設產生噪聲污染的娛樂業、飲食業、金屬、加工和機械修理業。所有在城鎮人口集中區內興辦娛樂場點和排放噪聲的加工廠采取相應的防噪減噪措施,限制夜間經營時間,達到所在轄區內的噪聲功能區標準,并使附近居民滿意。
噪聲嚴重擾民的企業將被限期治理,不能達到整改要求的企業要搬遷或關停。
生態環境 城市綠起來 村鎮綠起來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實行生態功能區劃管理,嚴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構筑九龍江水系、重要海灣、沿海防護林、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為主要框架的區域生態安全體系。
以3000畝水仙花保護耕地為基礎,規劃建設水仙花主題文化公園,推進水仙花品種和核心產地的保護與開發。整合九湖萬畝荔枝海,保護天寶連片香蕉園,保持 “花果之鄉”特色。
積極實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工程,建設以平和、南靖、華安等山區縣為主體的西北生態環境保護片,構建漳州市的生態屏障;建設以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構成的生態環境保護帶,保護生態敏感的海陸交接帶和全市區域生態環境的門戶屏障,以保障沿海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十二五”期間,將重點實施“五大生態工程”,即沿江水源保護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綠色通道工程、城鄉綠化美化工程、野生動植物及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