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江城武漢變身“威尼斯”;6月23日,首都北京“故宮看海”;6月28日,星城長沙暴雨襲城致內澇;7月3日,四川多市降水釀災害;一時間“白晝如黑夜、降雨如瓢潑”成了神州大地眾多城市的共同“寫照”。
自6月以來,密集強降水波及中國多省市,雨過之地涵蓋古都新城,由此也帶來了對城市排水、防災排洪、市政設施等諸多部門應急管理能力的考驗;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相關部門及學者對此一致認為,治理城市內澇與防災排洪必須確保城市自身、人員的安全與“雨洪資源”利用的并重,才能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
超大雨量讓排水設施“捉襟見肘”
對于此次多個城市遭遇暴雨內澇,各界紛紛質疑城市排水設施不利并苛責應急管理能力低下。從事治理城市內澇研究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向立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強調,強降雨量超過城市排澇能力才是造成大量城市遭遇暴雨內澇的原因。
據記者了解,當前城市排水設施標準多按1—3年一遇設置,由此勢必造成難以抵御強暴雨泄洪要求的現狀,向立云認為,受制于城市自然條件及投資限制等因素,提升城市排澇標準是比較困難的,更多還需要相關部門做出應急處理。
以首都北京為例,在歷經6月23日的暴雨內澇之后,相關部門的工作也引來各界關注。北京市水務局表示,城市建設排水系統滯后于城市發展,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北京中心城區的排水管網最早還有明代的設施,管網更新面臨諸多問題,老舊管網只能采取打補丁方式修繕,即發現一處,補一處。
“城市排水除水務局負責一部分之外,還涉及排水集團、市政管委、公聯公司等部門機構。”北京市水務局相關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介紹,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規劃建設、再生水的回用由水務局負責;排水管網等設施涉及市政管委的工程管理處;排水集團負責應急排水作業,分工相對明確。
實施排澇搶險,必先對全市積水狀況進行摸底,北京市水務局方面對本報記者表示,對于北京全市的積水點現狀已然查明,并根據市情及道路狀況制定了“積水點圖示”,相關部門會根據提前預警采取行動,保證及時處理積水。
在“北京市積水點圖示”中,記者發現,從二環到五環,從中心城區到城區周邊,“積水點”共計32處,記者了解到,每逢暴雨積水,積水點是應急排水的重點區域。
“暴雨到來之前,包括排澇泵站等機動排澇設施要提前進場,以應對水量驟增實施積水泄洪。”向立云強調,暴雨內澇會導致交通擁堵、地鐵商場等地下設施灌水、雨水回灌沖開路面井蓋、積水導致漏電漏氣等災害影響,由此帶來的人員傷亡對安全保障提出了高要求,亟須采取應對措施予以杜絕。
醫治內澇還需“蓄排”結合
隨著近年來水資源的持續短缺,對“雨洪資源”的利用在引起越來越多重視的同時也為城市排澇帶來新的治理契機和方向。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水文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王銀堂對本報記者表示,水資源的利用可以解決大規模城市用水緊缺的狀況,同時也客觀提出了建設大規模雨水收集系統的要求。
“每逢雨季大量的‘雨洪資源’對于缺水的北京等大城市而言是難得的‘財富’。”王銀堂強調,如果白白排入河道只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北京市防汛辦提供的數據顯示,6月23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50毫米,其中城區平均降雨量72毫米;僅城區雨洪工程收集雨水量就達113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個多北海的水量。
“在獲得大量可利用的雨洪資源的同時,對局部防洪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向立云指出,這就是解決城市暴雨內澇的新方向,即在排水標準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增加蓄水設施,以“蓄排”結合的方式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據主營雨污水收集、污水處理、污水再生利用、污泥處置等業務的北京市排水集團提供給本報記者的“排水系統圖示”顯示,依托主河道的全市污水治理、再生水回用的綜合系統已經與城市排水管網形成結合,旨在獲取城市排澇與“雨洪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
“結合‘蓄排’并用,通盤統籌考慮治理內澇才是預防杜絕內澇的良方。”向立云強調,這也是全國城市建設過程中和治理內澇過程中需要予以足夠重視的。
另據記者了解,以6月23日北京暴雨內澇為契機,北京于近日出臺《關于加強全市應急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列出北京將組建和完善包括防汛抗旱在內重點領域的21支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旨在全面提升完善全市應急處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