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降雨異常偏少影響,江西省尤其是北部地區出現嚴重的冬春連旱。江西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昨天發布消息,全省已栽早稻受旱面積達533萬畝,23.5萬人飲水困難。
5月以來,南昌、九江等5地的降水量均較常年偏少70%以上,其中南昌平均降雨量20毫米,僅為多年均值的15%。降雨偏少導致江河湖泊水位嚴重偏低。
嚴重的干旱使得設計理念已更新為“枯水調控”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再次進入人們的焦點視野。
由于鄱陽湖常年“枯水一線,洪水一片”,旱澇災害交替出現,江西省很早就設想在湖上興修水利工程進行調控。 1986年,江西省17個廳局、39個科研單位組織了大型鄱陽湖科學考察,重點論證“湖控工程”方案,提出了《人工控制鄱陽湖研究綜合報告》。 2002年,在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江西代表團40位代表遞交了江西省“一號議案”,呼吁在鄱陽湖上興建水利工程,“調枯控洪”。但此舉遭到了水利部、外省市政府和學界專家、國際生態組織及輿論的聯合質疑,質疑者主要的觀點是該工程將嚴重影響湖區及長江的生態。
2008年初,江西省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決策,省水利廳隨即將鄱陽湖水利樞紐的設計理念由此前的“調枯控洪”改為“調枯暢洪”。一字之變,表明該工程將采取“調枯不調洪”的運行方式,主要目的從防洪改為水資源的配置保護與開發利用。計劃在鄱陽湖的最窄處,即屏峰山與對岸的長嶺山之間約2.8千米寬的湖面修建該工程,上距星子縣城約12公里,下至長江匯合口約27公里。每年的主汛期閘門將全部敞開,江湖連通。而原規劃是準備在鄱陽湖口建閘蓄水,抵御長江洪水倒灌,將鄱陽湖與長江完全隔斷。
設計理念發生重大改變后,工程逐漸獲得了各界的認可。 2009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并指出重點研究、適時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
2010年1月6日,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在南昌揭牌,為正廳級機構,專門推進該工程建設。 2011年1月6日,鄱陽湖水利樞紐“六大研究課題”成果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目前,工程各項前期論證工作基本完成,有望在今年內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立項,該工程總投資達96億元,加上配套工程,總投資超100億元。
據悉,鄱陽湖水利樞紐建成后,將保證鄱陽湖枯水期維持一定的水位及水體容積;解決環湖地區飲水困難的星子、都昌、鄱陽、永修等縣級城市及沿湖鄉鎮的飲水安全問題;可增加湖區有效灌溉面積300萬畝、擴種雙季稻50萬畝;提供灌溉水源,增產糧食15億公斤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