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保護部公布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環境形勢雖然局部有所改善,但環境保護的壓力依然在加大,中國仍需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
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已如期完成,但中國有13億多人口,人均資源少、自然環境脆弱、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環境監管滯后,環境保護面臨較大的壓力。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當天表示,《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環境形勢雖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是全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還沒有走到改善環境質量的“拐點”,環境保護的壓力依然在加大。
周濟說:“目前,中國環境面臨的壓力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大,環境資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要突出,解決起來也比任何國家都要困難。認真解決環境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這次戰略研究充分體現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需要我們不懈努力。”
《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提出,中國要避免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要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周濟院長強調,“十二五“期間,中國要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的深入發展。
周濟說:“中國剛剛頒布的“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實現環境保護事業的深入發展,最根本的方法是依靠科技創新。通過改善人類的生產技術和其他技術,更加高效和可持續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從根本上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使嚴峻的環境形勢得到根本的緩解。”
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當天表示,“十二五”時期是中國環保事業充滿希望的五年,中國要加快綠色發展,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繼續探索環保新道路,努力開創“十二五”環境保護新局面。
他還強調,中國環保部將聯合多個部門努力實現《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中提出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0年,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全面控制,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到2050年,環境質量要與民眾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適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