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來到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看到不少村莊都在忙著“掘地三尺”。隨行的區環保局生態科長馬旦告訴記者,利用農村進行土地連片整治的機會,該鎮將建日處理280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對面正在疏浚的河流是尾水凈化池,而街道上正在開挖埋污水管網。
江蘇省政府有關人士透露說,“十一五”期間,江蘇環保最大的亮點就是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取得突破性進展。最新數據顯示,如今江蘇全省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30%,2/3的縣市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四級轉運處理機制,太湖流域率先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區域供水和生活垃圾運轉處理“三個全覆蓋”等。
由于人力物力捉襟見肘,環保“先城市、后農村”成了國內不少地方無奈的選擇。江蘇在農村環保的積極實踐,引起了多方關注。
據介紹,從2006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于農村環保示范村建設。2007年初,針對省內多數農村“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狀況,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六清六建”和“三清一綠”為目標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從綠化、改廁、疏浚河流、垃圾清運到生活污水處理等方面,大力改善農民“家前屋后”的環境。以鎮江來說,發起“百日整治”行動,一舉清除了農村道路兩側、河塘坡坎、橋堍和自然村的常年積存的垃圾。無錫要求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農村河道的疏通整治,水系質量大為改善。2008年以來,江蘇申請“以獎促治”資金5049萬元,全省各級自籌配套資金9億元,使全省農村環保工作獲得“投入最多、速度最快、質量最高、成效最好”的評價。
大規模的環境整治,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態實惠。無錫市惠山區的張老漢曾因房前河水變黑,干脆賣了村里別墅住進了城,后來看到環境好轉,他又花高價回村買房,重新住了回來。
去年8月份,江蘇省政府和16個縣(市、區)簽訂了農村連片整治的目標責任書,明確2010至2012年國家和省里共投入22億元,用于農村環保示范點的建設,重點圍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和對畜禽養殖污染源的治理展開,力爭到2015年,全省80%的鄉(鎮)村的面貌明顯改善。
有關人士認為,連片整治將在此前工作的基礎上,大幅提升農村環保的機制和硬件建設水平。如,武進區雪堰鎮將建成污水收集管網59000多米,建成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6套,受益人口將達到54000多人,污水處理率超過80%。而這么大的工程,農民一分錢不用出。
省環保廳有關人士說,全省生態省建設大會召開后,農村環保得到進一步的推進。包括提高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覆蓋率;科學施用農藥、化肥,推廣生態養殖,改善土壤條件;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環境監管向農村覆蓋、環境投入向農村傾斜。
“在今后3-5年內,我省將力爭讓80%的鄉鎮達到省級以上生態鄉鎮的標準。讓農民的生活環境變得干凈優美,這本身就是對發展成果的共享!”有關人士如此評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