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青海省環境保護廳22日的消息稱,由于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地區和流域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三江源”流出水質達到優良標準。
據介紹,目前長江、黃河、瀾滄江干流出青海省斷面,青海湖流域及格爾木內流河地表水環境保持Ⅱ類以上優良水質。湟水流域國控、省控斷面達標率由2005年的35.3%提高到2010年的58.8%,整體水質狀況由中度污染轉為輕度污染。
青海省環境保護廳介紹,“十一五”期間,青海省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省級累計投入污染減排專項資金1.72億元、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98億元,共實施COD減排項目110項、完成減排量1.51萬噸,實施SO2減排項目139項、完成減排量2.91萬噸。全面實現了“十一五”污染減排總量控制目標。
“十一五”期間,青海省共完成老工業污染源治理項目136項,總投資6.65億元。全省工業企業新增廢水處理能力5.3萬噸/日,新增廢氣處理能力856.3萬標立方米/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量累計達到1825萬噸。累計建成燃煤電廠脫硫設施機組122.5萬千瓦,單位GDP SO2排放強度由22.76千克/萬元下降到10.66千克/萬元。淘汰落后產能493.72萬噸、小火電14.2萬千瓦。
“十一五”期間,青海省爭取中央專項資金3.63億元、省級安排專項資金1.79億元,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及環保能力建設,積極推進環境監測、監察、輻射、科技、信息、宣教等業務的拓展。向各地環境監測監察部門配發250余臺監測監察車輛、4700余臺套監管設備。通過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等環保專項行動,共查處違法企業9232家次。通過嚴把環評準入關口,完成616項大中型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先后對5個縣實施環評“區域限批”。
“三江源”的環境保護是“十一五”青海省環保的重頭戲。據介紹,“十一五”期間,青海省組織開展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工程建設生態監測工作,初步形成了基于遙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生態監測網絡和動態監測指標體系。
與此同時,在青海湖流域啟動開展了生態監測工作。積極推進孟達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監測和標準化建設。落實“以獎促治”政策,實施了69個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十一五”期間,青海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得到加大。全省新建成15座污水處理廠,使總數達到16個, 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0.8萬噸/日,使城鎮污水設計日處理能力由8.5萬噸提高到38萬噸,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由21%提高到65%,單位GDP COD排放強度由13.17千克/萬元下降到5.96千克/萬元。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