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又被稱做城市的第二水源,在緩解水資源壓力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但中水資源利用率低也是不爭的事實,大量中水面臨著“無處可流”的尷尬處境。中水的回收再利用,作為一種正在發展中的綠色產業,能夠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但記者調查發現,如何為中水尋找更多的出路,依然是一個待“深挖”的命題。
不僅是一筆“經濟賬”
11月9日,濟南市經十東路高新區段小龍堂橋至章丘收費站7000米范圍內道路兩側,共計14000米的綠化帶實現了中水灌溉。這不僅減少了原來山東職業學院“盈余”中水無處可流的問題,同時也為經十東路高新區段的綠化和環衛減輕了經濟壓力。
濟南勝鑫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斌介紹說,原來經十東路的綠化都是用水車澆水,尤其是在干旱季節,四輛水車每天都要跑幾十趟,每天需要消耗地下井水近500方,加上水費、人工費、機器磨損等,成本相當高。
記者了解到,而山東職業學院一天能產生中水1600方左右,在用于沖廁、消防用水、綠化澆灌之后,每天還剩下1000—1200方,在沒有應用到道路綠化之前,基本都排放掉了。
“利用中水的效果非常好,不僅環保,還很經濟。”李斌說,“中水利用短期最大的投入是管道鋪設,但是就長期來說,肯定不能單純用經濟效益衡量。”
“高新區中心區的綠化和馬路沖洗大部分已實現了中水利用,就最近兩年的情況而言,保守估計每年能夠節省自來水70萬—80萬方,這是非常可觀的。”高新區城管局市政綠化管護中心王大海告訴記者,“我們通過引導,將中水產出大戶和相關用水單位合作,不僅能夠增加雙方收益,同時也節省了水源,是一個多贏的結果。”
“社區中水”遭遇尷尬
“我們夏天的時候會開啟中水設備,冬天的時候,到了用暖季就關閉了,因為冬天澆水少,并且供暖有冷凝水,完全可以替代中水。”省城某大型小區的物業管理負責人高先生告訴記者,“盡管總體成本上比自來水略低,但是用起來太麻煩。很多小區有中水設備,但是不會去用。”
高先生告訴記者,由于中水管道并未入戶,水源主要是從污水井中取得,處理后形成的中水主要用于社區的綠化,而不能在居民家中使用。但在運行過程中,管道問題、處理技術的問題以及設計上與小區規模不匹配等細節問題讓高先生覺得,“用著并不合適”。
記者了解到,由于中水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的特征,“小區中水”由于布點分散,回用規模較小,并且設施運營不充分,由此導致成本相對較高。但如果集中處理,規模經營,卻又面臨著管網缺失的制約。
如何為中水尋找更多的出路?在隨機采訪中,市民對于中水利用大都持歡迎態度,但是對于中水的水質等風險控制方面卻也存在疑惑。市民王先生表示,如果能夠用上中水也是好事,不僅節約了水源,同時減輕了經濟壓力,但是關鍵在于管道的鋪設,尤其是在一些老舊小區,要重新鋪設管道顯然不可能,即便在一些新建小區,中水管網的鋪設也沒有到位,并且投資和施工難度巨大。在這種情況下,中水利用的難度也會隨之加大。
資源化利用
還需更多出路
“現在這里的中水主要用于道路清洗、建筑用地、綠化等,也有加油站用中水來洗車。”濟南高新區中心區污水處理廠田工程師告訴記者,“中水并不缺資源,但是利用率卻不高。在水資源匱乏且時空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中水的回收利用對于緩解水資源緊張將發揮重要作用。”
顯然,中水回用是一個長長的產業鏈條,如果缺失其中的任何一環,都無法形成產業效益。記者了解到,中水的利用除去道路沖洗、綠化養護等,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同樣是潛在的用水大戶。但由于在工業用中水需要進行相應的深度處理,如果處理不達標的話,工業設備的穩定性就容易受到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用中水的擴大使用。
據了解,中水處理在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但是還需要為中水尋找更多的出路。就硬件方面而言,管道的鋪設是一個主要的問題,管網配備不到位,肯定會影響到中水的利用。此外,要促使居民在觀念上作出改變,認識到中水的重要作用,減少疑慮。
相關專家表示,擴大中水利用還需政策調控,同時要完善相關法規。在政策上給予使用單位優惠補貼,鼓勵社區或者工業企業增加對于中水的使用。此外,水價機制是一個重要的調節機制,應制定科學水價體系,促進中水利用的推廣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