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總量減排超額完成。全市關停小火電40萬千瓦,淘汰小水泥700萬噸,環保搬遷113戶重污染企業;鋼鐵行業通過重鋼贖買搬遷的方式,實行了“13合1”的集中發展模式。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市累計減排化學需氧量3.1萬噸、二氧化硫10.24萬噸,兩項指標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市的“十一五”減排目標任務。
二是治污設施取得突破。在全國率先完成所有現役2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脫硫設施改造。在西部率先實現縣縣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建成污水處理廠(含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110座,新建排污管網4000余公里,與2005年相比,污水日處理能力由57.8萬噸提高到240萬噸,處理率由不足30%提高到83%。建成垃圾處理場(含小城鎮垃圾處理設施)50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2005年的59%提高到94%。污水集中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位居全國前列。
三是環境質量顯著改善。2010年,主城空氣質量滿足優良的天數達到311天,比2005年增加45天;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連續兩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與2005年相比,二氧化硫濃度下降34%,綜合污染指數下降23.5%。三峽庫區水質保持穩定,長江出境斷面水質連續5年保持在Ⅱ類水質以內,在全國七大水系河流中處于最好水平。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連續3年為100%,與2005年相比,主要次級河流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斷面比例從64.9%提高到84.7%;全市噪聲達標區覆蓋率從43.1%提高到73.7%;全市森林覆蓋率從31%提高到3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21.6%提高到36.8%。短短5年時間,我們實現了讓重慶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夜更靜的目標,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宜業。
四是綠色創建廣泛展開。主城區整體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面推進,渝北、北碚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區,大足、巫山建成國家生態示范區,九龍坡、南岸、渝中和江北區等7個區縣建成市級環境保護模范區(縣)。全市建成4個國家級、11個市級環境優美鄉鎮、6個市級生態村、98個綠色社區(小區),環保綠色創建掀起新的高潮。
五是環保能力大幅提升。在全市精簡機構和壓縮編制的大背景下,環保部門從職能、機構、人員編制3個方面都得到明顯加強,環境保護參與宏觀決策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全市66個鄉鎮設立了環保機構,240個鄉鎮的國土辦增加了環境保護職責,市、區縣、鄉鎮三級環保執法體系初步形成;全市環境監測人員編制由705個增加到1175個,環境監測整體實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市環境監測中心監測能力已達到400余項,擠入省級先進站的行列;全國第一次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重慶位居四個直轄市和西部地區第一;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重慶榮獲全國一等獎。
六是環境民生逐步改善。在改善整體環境質量的同時,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噪聲、污水、油煙、垃圾、臭味等環境問題。依托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推動每個區縣(自治縣)每年解決2-3個重大環境問題。通過持續深入開展環保執法專項行動,檢查排污單位6.7萬余家次,處理環境違法案件9千余件,關閉取締企業600余家,受理群眾投訴10萬余件,處理環境污染事故100余起,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群眾的環境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