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
“十一五”期間淮河水質明顯好轉,淮河干流未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比例占37.8%,比2006年下降了20.7個百分點。
淮委12日公布了“十一五”淮河水質總體情況。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淮河流域省界斷面水質達Ⅲ類水標準的測次比例為34.8%,比2006年上升了14.4個百分點;Ⅴ類和劣Ⅴ類比例占37.8%,比2006年下降了20.7個百分點。2010年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29.4%,比2006年上升了4.1個百分點。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淮河流域全面推進水功能區監督管理,水質監測面已覆蓋全流域1015個水功能區。通過水情水質動態監測、枯水期污染源限排及水閘防污調度等措施,實現了上下游和不同部門的聯防聯治,最大程度減輕了水污染危害。
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全長1000公里的淮河,水患頻繁,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就決定治理淮河,淮河也由此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倍多的淮河流域,因為日益嚴峻的“人水爭地”矛盾一直深受污染困擾。淮河也被列入全國治污重點“三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