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狀況由來已久。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7.2%,為了得到可用水資源,長期以來,該地區已經不得不過度開發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篤正為首的近百位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30年內,我國華北地區水資源將進一步短缺,生存環境將向不利方向發展。因此,南水北調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自1952年毛澤東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之后,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50多年的探索,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初步形成。水利部于2000年9月提出《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意見》,朱基總理主持召開南水北調工程座談會,并指出工程的建設和實施要建立在節水、治污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務必做到“三先三后”———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在2002年8月23日由國務院總理辦公會審議通過,10月9日經國務院總理辦公會復議,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討論通過,10月底東線第一期工程的江蘇段三陽河工程、山東段濟平干渠工程開工,2003年中線第一期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開工。
有人擔憂:工程的實施是否會對南方資源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調查指出,南水北調工程的調水量在南方的總水量中所占比例是較低的,可能由于發展的差異,工程會對部分地區產生大一些的影響,但對絕大多數南方地區而言,調配一部分水資源去缺水的北方地區,并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南水北調的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經過5至10年的建設,將使北方受水地區增加134億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這項工程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第一,解決北方地區用水困難,較大改善水資源條件,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第二,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促進受水地區加大節水、治污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能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咸水等。第四,有利于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城市化進程。
南水北調工程的順利實施,為中國的發展勾畫了一幅美好藍圖,它將全面改變中國水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解決北方的缺水問題;緩解河北、山西的用水緊張局面,加大水資源向農業用水的傾斜,有助于華北平原的農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平衡;同時,它還將改善生態環境,真正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全面促進經濟、環境的合理進步。(作者系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副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