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回良玉分別就全國政協報送的關于“加強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節約保護”的視察報告作出批示,這讓參加視察的委員們備受鼓舞。
全國缺水量達400億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農業平均每年因旱成災面積達2.3億畝左右……這些數據揭示了中國水資源保護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現階段我國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國將要長期面臨的國情。
水資源保護和飲用水安全,是委員們高度關注的話題。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收到的相關提案多達60余件。為了讓委員更好地了解情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6月28日至7月5日,以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為團長的委員視察團,先后深入福建、吉林兩省,就“加強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節約保護”開展視察活動。
這是一次辛苦的行程。僅僅8天時間,委員們奔波于一南一北兩個省的4座城市,召開了6次座談會。視察團成員多是水利方面的專家。視察過程中,大家既看到了泉州市水資源紅黃藍分區管理、莆田市節水型社會建設、白山市水資源實時監控系統與水源地保護等好的經驗,同時也就水資源的配置和保護、節水等達成了多方面的共識。
水安全涉及很多方面,如飲水、用水、糧食安全、防洪、生態等等。“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水安全所面臨的問題將日趨嚴重。”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楊淳委員呼吁,把水安全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立和土地一樣的最嚴格的管理辦法,同時進行細化和落實。
楊淳的觀點得到了其他委員的一致贊同。委員們還建議,在水利“十二五”規劃、水利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訂未來40年的國家水安全戰略;在制訂各項政策時,把水安全擺到和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制訂不同發展階段的水安全目標和政策措施。
據全國政協常委、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透露,在嚴峻形勢下,我國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即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對此,委員們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建議盡快出臺相關決定和考核辦法。委員們還特別強調,要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的主要控制性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年度考核體系,對地方政府實行問責制。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壽全委員補充說,“中國水資源分布的南北差異很大,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在細化各地水資源的總量控制上要有所區別。”
“政策到位、投入不足。”這是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在視察中最大的感受。水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但是水利投入資金卻長期得不到保障,水利投入常常是“大災以后大干,小災以后小干,風調雨順不干”的“危機推動”投資模式。王光謙建議,政府提高水利投入,建立長期穩定的水利投入機制,確定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水利建設和水資源管理。
“農村用水安全問題亟待加強。”視察中,楊淳和王光謙同時提到了一個詞——“自來水村村通”。他們認為應該像“電視村村通”、“公路村村通”一樣,實施“自來水村村通”工程,以此來解決農村飲用水的安全問題。“如果在全國同時推行有難度的話,可以考慮分階段、分區域進行,先從東部發達地區開始。”
針對當前存在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的問題,委員們希望國家能進一步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明確界定流域機構和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門在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中的職責。建立政府主導、多部門參與的水資源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和實施水資源保護補償機制、水資源管理公眾參與機制和水資源主要指標的剛性約束機制。
河海大學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星鶯委員從小生活于江南水鄉,可是現在,那些記憶中的河流大多已經消失了。“水資源的承載力首先是要保障水系的流暢,但是很多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將水系割斷了。”陳星鶯委員說,在一些地方試行水系規劃先于城市規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做法值得在全國推廣。
水利部原副部長翟浩輝特別強調了對生態的保護。他說,在有的水源區,當地政府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時比較矛盾。他建議,在水源區一定要支持保護為先的方針。
此外,委員們還提出,當前我國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已經出臺的《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自成體系,部分條文存在沖突,建議完善以《水法》為母法的水資源法律法規體系,盡快出臺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對重大規劃加強水資源論證。
全國政協常委李羚是視察團里為數不多的“外行”,她說,“通過這次視察,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水資源保護的技術手段重要,但國民節水的意識同樣重要,我愿意為了宣傳節水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從自身做起,向周圍的人傳播和呼吁。”(路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