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把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直接應用到太湖的治藻護水方面。一旦發生藍藻集聚,打撈人員的手機上就會顯示出集聚地點、集聚時間和集聚密度等信息。而負責藍藻打撈任務的打撈船、車輛以及運藻船等將會在第一時間到湖區打撈,處理效率大大高于傳統的“人眼搜索”,這就是“感知太湖、智慧水利”一期工程所呈現出的喜人成效。
目前無錫市已在太湖十八灣等地帶,率先設立了10個藍藻智能感知節點,全天候監視太湖藍藻的出現情況。下一階段,將把藍藻智能感知節點增至46個,重點分布在140多公里的太湖沿線以及“湖泛”相對嚴重的太湖湖區的中心地帶。
記者在太湖的楊灣藻水分離站的指揮控制室看到,現場工作人員點擊各個呈現綠色的感知點后,不僅能看到“頭頂”太陽能板、安置傳感芯片和攝像頭的球狀浮標,還能獲悉溫度、pH值、氨氮等將近40個指標。據介紹,在監視區域內,一旦發生藍藻水華,能夠接受智能調度的打撈船、車、運藻船等已有50套,隨著物聯網感知節點的增加,運載工具將擴至120套左右。
據悉,物聯技術“治藻護水”項目是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太湖“治藻護水”工程的首個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