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園區依水而建,優美潔凈的水環境是世博會成功舉辦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沿江而建的世博公園、后灘公園和白蓮涇公園,依靠環保綠色的生態科技彼此相連而成上海世博會怡人怡情的水景觀。近日,記者參加“感知上海”活動,深刻感受本屆世博運用生態技術修復世博水環境的經驗。
魚影蓮香白蓮涇
白蓮涇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從世博園區內沂林路橋,延伸至世博園區外六里橋,長達2000多米。白蓮涇,作為世博園區內唯一一條與黃浦江相連的天然河道,其水質和景觀直接影響世博會的整體形象。
而如今清冽可鑒的白蓮涇,其“前身”曾一度由于盛開白蓮花而聞名,卻由于受到沿岸工業污染的影響日漸式微,變得水質極差——想要重現昔日魚影蓮香,“達到水清、岸綠、魚游的目標,關鍵就是要形成完整的水生物系統。”同濟大學教授徐竟成教授在介紹的同時也表示,先凈化水質是形成完整的水生物系統的第一步。而肩負這一重大任務的則是“生態浮島”技術。
據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徐亞同介紹,浮島裝置是一根中空的PPC管,然后把裝有纖維介質的網袋掛在浮島上,再在介質上種植植物。在水面上一般是種植具有觀賞和經濟價值的浮水植物,而在岸邊則種植以水生花卉為主的挺水植物。“浮島效應”除改善水質外,還能營造優美的景觀效果,為鳥、水生動物、微生物等提供了棲息和附著生長地以及魚的產卵地,這就為構成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提供了條件。
而現如今,水面上的浮水植物已經郁郁蔥蔥,挺水植物也初露端倪,親水平臺、駁岸、綠化等景觀均已初顯輪廓——魚影蓮香白蓮涇指日可待。
水綠交融后灘園
行走在上海世博園后灘公園濱水沿岸,游客可以看到繁盛茂密的水蔥、蘆葦等挺水植物在后灘公園長達1.7公里的狹長河道形成一片水綠交融的美景,而項目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張飲江教授則表示,美化環境其實只是后灘公園水系的附屬功能,其主要作用則是扮演一座污水處理廠的角色。“我們用科技含量高的生態環境系統理念來凈化水環境。而不是按照傳統方式,比如向水中投放藥劑,導致環境污染。”張飲江強調。
很難想象,清明潔凈的后灘水環境,其水源源頭倪家浜更是一個居民出水的排污口,僅有劣五類的水質,為了實現水環境的生態修復,設計者通過引入數十種動植物,充分發揮水體生態功能和自凈作用,形成了一個凈化水環境的生態系統。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多種動植物各司其職。據介紹,其中的水生植物可以提高水的含氧量、根系可以轉化污染物;魚蝦、微生物可以吃掉水中多余的營養物質和滋生的藻類,避免水環境的富營養化;大型魚類則可以吃掉小魚蝦,減少生物對環境資源的壓力。
在后灘公園的水質凈化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問題。由于黃浦江的水質透光性很差,對于光要求較高的沉水植物很難進行光合作用,以至難以存活。為此,在種植植物之前,他們首先利用微生物來凈化水質,提高河水的透光性,然后再放入沉水植物,而這些植物的生長又能進一步使河水清澈干凈,實現每天凈化2400立方米水的功效,滿足世博公園和后灘公園自身的綠化灌溉、道路沖洗,提供給毗鄰的世博公園水景使用。
這種利用水生物提高含氧量、凈化污染物,以微生物避免水的富營養化,并且充分考慮到水系的深淺與曲折岸線、水流在濕地中的不同流速、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因素的堪稱完美的技術,不僅為上海世博會生態先行、創造優美和諧的水綠交融環境造福,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肯定,授予了后灘公園年度最高設計獎——杰出獎。
此項目凝聚了科研人員十余年心血,其在改善環境同時能夠做到節約成本的優點、在世博園區的成功應用,也為水環境建設的未來進行了優秀的示范。
“城市不應該成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可以做到城市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濟大學教授楊健如此表示。(作者 嚴萍 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