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舉全市之力治水已經進入收官考核階段,亞運前廣州水環境將發生根本好轉。昨日,中國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陳曉宏教授在廣東科學中心小谷圍科學講壇詳解廣州治水面臨的困境與出路。
陳曉宏強調,治水的關鍵是截污清源,而不是兩岸造景。而且廣州的污水治理絕不是一兩年能夠整治完成的,而是要做好打持久 戰 的準備。
支涌污染仍很嚴重
據廣州市治水辦披露,截至今年6月30日,廣州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項目581項當中完成569項,剩下有11項正在收尾。
“目前河涌整治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當然工程的完成是不是就直接代表了效果的實現,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但主要的河涌尤其是主干河涌水質開始變清。”陳曉宏日前就專程走訪部分整治完成的河涌,他強調,這并不能說這輪治水完工后治水任務就結束了。
據統計,廣州城區河涌共有231條,這次整治主要是66條主要河涌,還有一些支涌沒有納入這次整治范圍。“支涌這一塊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我本人也去看過越秀區、原芳村區的一些支涌,目前大部分支涌都被水閘關住,而水閘里面都是黑臭的污水。這就有可能在暴雨期排澇的時候污水污染已治好的主干河涌。所以河涌整治的任務還是非常重。”陳曉宏表示。
治水關鍵:控制污染源
昨日,陳曉宏展示了一張海珠區馬涌的照片,希望提醒最新一輪的治水不要重蹈覆轍。這條河涌其實在2005年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截污治理,但陳曉宏在2009年初拍攝的這張照片上,馬涌的水依然飽受污染,特別是水色竟然是紅褐色的。
“這種五顏六色的污水絕對不是生活污水,為什么經過第一輪治理后,河涌還是發黑發臭呢?”陳曉宏對此進行了摸查并得出結論,“市區的工業關停搬遷后,市民好像是看不到工廠了,實際上馬涌的污水是來自海珠區很多城中村的家庭作坊,比如中山大學周邊的鳳凰村、下渡村、康樂村。”
陳曉宏強調,治水的關鍵還是污染源的控制,政府部門要通過提高處罰標準、關停非法排污企業等方式重拳查處偷排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