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污染減排的不斷深入,廣西淀粉行業的污染治理有了實質性進展,大部分淀粉生產企業都建起了廢水生化處理設施。如何讓這些花了大錢建起來的治污設施實現正常運行,確保外排廢水穩定達標顯得尤為重要。
記者日前在廣西各地采訪時發現,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治污設施運行有較好的技術保障,但一些規模小、地勢偏遠的企業既缺乏技術支撐,又缺乏技術人員。
記者在崇左市了解到,全市16家淀粉企業全部建設了廢水生化處理系統,并配套建設了先進的在線監控設備。即使是地處偏僻、經濟落后的小鄉鎮,像在線監控這樣的先進環保設備都已經安裝完畢。
污水治理設施硬件建設完成后,剩下的就是“技術活”了。記者發現,由于治污市場驟然增大,各地對環保技術人員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一些規模較小、距離城市較遠的淀粉企業,運行環保設備時,就出現技術人員缺乏、技術支撐乏力的現象。龍州縣三華淀粉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治污硬件該有的都有了,連在線監控的設備也有了,但就缺環保技術人員。”龍州縣響水鎮龍江淀粉廠受技術制約的情況更加突出,該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缺乏技術支撐,氧化罐里的菌種在調試時就死了一半。
業內環保人士指出,廣西大部分淀粉企業都是民營企業,人員不穩定、員工對治污設施操作不夠熟練、環保設施運行記錄不夠規范等問題是影響企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的重要因素。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在設施調試期間,需要專業技術人員住下來,耐心指導企業進行調試,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如蜻蜓點水一般來去匆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