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馬河治污有新進展,昨日(6月21日),記者從東莞市環保局獲悉,石馬河流域13座污水處理廠已全部建成,由于截污主干管網建設迅速,石馬河流域已經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基本“吃飽喝足”,達到滿負荷運行。市環保局副局長莫練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石馬河治理關乎東江水質安全,在這方面的治理我們從來不遺余力”。
石馬河流域13座污水廠建成
據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止6月中旬石馬河流域13座污水處理廠已全部完工,其中塘廈林村、清溪廈坭等11座污水處理廠已正式投入運營,常平東部污水處理廠和謝崗污水處理廠已完工。建成后石馬河流域的污水日處理能力可達64.5萬立方米。將有效解決石馬河流域污染治理。
石馬河流域的截污主干管網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石馬河流域管網設計長度164298.92米,目前已完成1655759.6米,完成整體工程的95%左右。其中塘廈石橋頭、清溪長山頭、鳳崗竹塘、橋頭、清溪廈坭已全部完工。
管網建設的順利進行,也使得污水處理廠真正意義上“吃飽喝足”。據介紹,石馬河流域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基本達到負荷設計100%運行,如清溪長山頭、鳳崗竹塘、橋頭三座污水處理廠由于水量充足,正著手擬開展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前期工作。該項目工程師蘇忠表示截污主干管網建設順利得益于工程起步早,另外地質條件好也是工程順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流域水質東莞持平深圳變濃
然而,污染治理仍然需要不斷加大力度。一份來自東莞市環保局的數據顯示,深圳觀瀾河企坪斷面綜合污染指數從2008年的2.25,直接飆升至2010年的90.47。其主要原因是糞大腸桿菌群嚴重超標,使綜合污染植樹均值大幅上升。以氨氮和總磷來分析,觀瀾河企坪斷面氨氮由2008年3月份的21.92mg/L上升到2010年5月份的28.40mg/L,升幅達29.6%;總磷由1.916mg/L上升到2.442mg/L,,升幅為27.5%。從主要污染物的濃度變化來看,觀瀾河企坪斷面有進一步惡化趨勢。
在今年上半年的三次監測中,企坪斷面氨氮濃度均超過28mg/L,遠超標準值1mg/L;而東莞石馬河口斷面同期監測的三次數據,都維持在1.35mg/L上下。前者竟是后者的近20倍。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氨氮濃度在東莞境內銳減的原因主要是沿河11家污水處理廠正式投入運營,這相當于惠州全市污水廠的數量,還有一座將于年底建成。
“2008年至今,企坪的三個主要監測數據都呈上升趨勢,東莞基本持平。”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7年來東莞石馬河沿線沒有審批新建重污染廢水處理項目,因此,上游污水不斷注入東莞,必然造成跨流域性生態環境問題。
聯防聯治解決跨區域污染
“下一步將全面加快流域各項污染防治工程建設,盡快形成石馬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體系,實現污水管網配套率90%以上。”莫練初表示,東莞市環保部門將通過岸線控制、清淤疏浚、堤防加固、跨河攔河建筑物改擴建等措施,增大河道過水面積,從而提高水體的納污能力,改善水環境景觀、恢復河道的生態系統。同時,對于流域內重污染企業的執法監管和項目審批,也將嚴格把關。“現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要堅決防止項目投資的盲目與沖動。”他表示。
由于石馬河是一條跨境河流,因此與深圳、惠州兩地的聯動成了治理石馬河最為重要的一環。莫練初建議,三地應該推進環保的統一標準,對于重污染廢水項目應該一起說“不”,才能確保流域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同時,他建議建立流域自動檢測網絡,并實行三地聯網,對于流域的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通過這樣的預警體系,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跨區環境污染問題。
三地的各區、鎮、縣的經濟發展并不平衡,莫練初提出,是否可以結合三市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家和省關于生態補償機制的設想,可以共同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對于東江流域為保護飲用水作出貢獻的市、鎮(街)進行生態補償,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不平衡所造成的污染影響。
|